八、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我们知道在曾国藩的家书和日记中,“自省”占了很大的篇幅,对于自己的缺点,曾国藩向来都是毫不隐讳直接记录。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就有幸看到了曾国藩从一个有着很多缺点的普通人最终成长为一代大儒的心路历程。曾国藩曾在他的家书中说“人但有恒,事无不成”,就是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虽然这句话的道理我们都懂,但是要做到却也并非易事。在曾国藩青年时期有一件事情可以说是折磨了他长达十多年的时间,曾国藩费尽心思和它苦苦斗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那么曾国藩最终是怎样战胜自我的呢?为什么看似无关紧要的戒烟行动最终会成为曾国藩人生的转折点?)
有个词叫盖棺定论,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意思很简单,就是等一个人生命结束之后,给他一个总的评价。那么这样一个总的评价既然是定论,所以具有高度的归纳性和概括性。
但是要说到曾国藩,我觉得对曾国藩要是盖棺定论的话,只要一个词就够了,哪一个呢?自省。对于曾国藩来讲,这个词确实是他一生中最最重要的一个词,可以作他一生的盖棺定论。有两个原因:第一,提出这个自省的是谁呢?儒家文化提出自省论的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曾子很有名,我们说的四书五经里的《大学》,据说就是他写的。是孔子与孟子间过渡的重要桥梁。曾子有句名言,很多人都以为是孔子说的,因为在《论语》里头。其实是曾子说的,说的什么呢?“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都要反复的自省,自律自省。这个“三”不是就说三次,这个三是指多次的意思,每天多次的自省。所以儒家最有名的自省论,就是曾国藩两千多年前的老祖宗他们曾家的老祖宗曾参说的。而反过来在这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儒家文化里儒生去实践这种自省论最最典型、最最突出的可以说就是曾子的这位后代,曾国藩。这是一个原因,从遗传上讲,我们看自省非他莫属。另外一个,后代的学者也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两千多年儒家文化中、儒家知识分子中最具自省精神的一个典范。你不要说别的,你就看他那个写日记你就知道,他自打29岁开始写日记,终其一生,一直到死基本上没断过。就是这个毅力那就不得了。死前一天还坚持在写,眼瞎一只还坚持写。后来手抖得握不住笔,还坚持写。日记的主要内容就是自我反省。他不觉得写日记难,他觉得最难的是戒烟。十七岁的曾国藩就染上了烟瘾,本不当回事,觉得没什么,但是二十一岁时,转学了,到涟滨书院读书,山长叫刘元堂,懂得赏识教育,觉得曾不错,常夸奖他,曾就是在刘元堂的赏识教育下,立下人生志向。刘元堂特别欣赏,他也特别佩服刘元堂。有一次,平常和颜悦色的刘元堂看到曾抽烟,非常恼火,一顿痛骂,我看错人了,我觉得你有才,没想到染上这种爱好,百害无一利,怎么看得出是有志之青年?想想,我们中学这种情况,许多学生不当一回事,但是这个刘校长,对他一向和颜悦色,他一向佩服的,当头棒喝,让他痛定思痛,一下子对自己抽烟深恶痛绝,有什么好?这改不了,还谈什么志向,痛下决心,要戒烟了。还正式宣布戒烟。改名立志,正式改曾子城为名国藩。原名子城,字伯涵,号为居武,改号居武为涤生。解释为“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要痛下决心,痛改前非。昨天的曾国藩死了,从今天开始,一个新的曾国藩出现了。这份决心,看出这个人气势有多大。
一开始,坚持了一两个月,这太不容易了。关键是环境,同学都抽烟。别人瘾不大,不需要戒。但是他瘾大,有事没事在你面前抽,对他是致命诱惑。他看着都难受。他在日记中回忆说:“初戒吃烟,如失乳彷徨。”食不甘味。嘴里难受,浑身没劲。但是发誓了,强忍了两个月,实在忍不住了。后来又戒了一二次,还是反复不已。后来不好意思在这儿呆了。怎么好意思见老师呢?转学了,转到了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他觉得有机会洗心革面,原来戒烟,同学天天在面前抽,诱惑他。现在转学,没人知道他抽烟,就可以励志戒烟。但是想想,还得搞仪式,来督促自己,找朋友作证,把最喜欢的烟具砸了个精光。气势足,也跟同学讲,明天起再不碰烟了。但是,把希望寄托在明天上,这是给自己找借口。所以不久,曾国藩有问题了,考中了举人,难免吸几口。考进士考不上,也难免抽。得意失意都抽,又离不开。一直戒得痛苦但是思想认识还是清楚的。他说:“说话太多,吃烟太多,故致困乏。”他认识抽烟百无一利。这认识清楚,但是,十年中,认识一点没动摇。怎么办?观念上否定,习惯上改不了。三十一岁时,跟唐鉴倭仁学会了克服毛病,修身养性后,三十二岁时,深秋,身为翰林院侍读学士,拿出烟具来,准备抽,要打火,突然看到烟具,呆了半晌,看完了,默默地起身,出去拿了把锤子,平静地砸了烟具。这是最关键的第三次戒烟,是在书房里默默完成的。
差别在动静上,前几次动静大,这次无声息。关键区别就在这。砸完后,曾国藩重新坐下来,写一篇东西。叫日课十二条。给自己列了十二条规定。一是主敬——整齐严束,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这是儒家最重要的要求,要有信仰,才能专心。二是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心,如鼎之镇。三是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醒了后不要耗在床上。四是读书不二——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看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五是读史——廿三史每日十页,虽有事亦不间断。六是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需一一记出。这条是反省自己有哪些错误。七是月无忘所能——每月做诗文数篇。八是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九是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十是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这是父亲要求的。十一是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皆当作功课,不可待明日,愈积愈难清。他也是晚清著名书法家。十二是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十二条,每天必须做到的规定。问题是,写与做不同,我们可能做得少,难坚持,人生如恒地做下去。他不简单是终其一生,这个毅力不得了。一个字,恒。
他还说,人但有恒,事无不成。恒常之心,曾并不是智慧超群,是普通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他?正是他自律自省发展自我,使他从平凡走向成功,这特别有学习的意义。他狠下心来,戒烟的晚上平静,但是对他非常关键。这个东西怎么与戒烟有关呢?奇怪。我觉得是这样:这天晚上认识到恒字的关键意义。守住恒,自然戒烟不是问题。把恒心变成人生准则,就容易了。这就是开窍了。此外,戒了十一年,为此痛苦,这次一点动静没有,他也怕再立下字据,不表达了,反倒成功了。越不说越体现出决心与信心。三是,体会到这种境界的时候,做到了质变。回头去看以前,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内心强大了,反而超越了。他认识到自省的本质。掌握了曾子自省的核心,真正的自省不仅是自我要求,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习惯。像吃饭一样是生存要求。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动。这种自省融入了生活成了生活内容。这是儒家自省论真正的核心。所以我个人学习曾国藩收获很大,人生有三重境界,一是自立,年青时要完成,树立价值观,这是青年时该完成的。二是自信,不是盲目的自大,不是一句“我能”就能包打天下的。在阅历丰富后,能自控的能力。三是自省。能达到这个层次,人生会真正做到生生不息,永不止步。顺与逆都能清醒,不会得意忘形。虽然不提戒烟,跨越了,从此以后,安静地处理了以前的最大恶习,完全戒掉了,这是人生成果,有益。
后来还提到一件事,还有,戒棋,特别喜欢下围棋,水平不算高,但喜欢下。曾国藩观棋不语都做不到,日记里也记过。大声嚷臂,几欲自代。这是瘾大水平臭。他自省应该改掉,太耗时间。得戒,日记也经常写。比起戒烟来,基本上是行动的矮子。戒棋基本只能戒一晚上。死前都没戒掉。其实我觉得他没必要较真,围棋不是一回事,乱世中需要从容布局落子,事业人生都像棋。这个下棋对于他放松有帮助。所以他戒不掉,他可爱在他认识不到这一点。临死前还有这个苦恼,戒不掉呢。他不特苦闷呢。没戒掉,倒真可爱了。如果都戒掉了,完美了,不是人了。那就成了神,没有人间的教育意义了。守住自信守住恒,达到儒家的高境界。只要修身好,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并不这样认为,还不够。这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在曾国藩的家书和日记中,“自省”占了很大的篇幅,对于自己的缺点,曾国藩向来都是毫不隐讳直接记录。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就有幸看到了曾国藩从一个有着很多缺点的普通人最终成长为一代大儒的心路历程。曾国藩曾在他的家书中说“人但有恒,事无不成”,就是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虽然这句话的道理我们都懂,但是要做到却也并非易事。在曾国藩青年时期有一件事情可以说是折磨了他长达十多年的时间,曾国藩费尽心思和它苦苦斗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那么曾国藩最终是怎样战胜自我的呢?为什么看似无关紧要的戒烟行动最终会成为曾国藩人生的转折点?)
有个词叫盖棺定论,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意思很简单,就是等一个人生命结束之后,给他一个总的评价。那么这样一个总的评价既然是定论,所以具有高度的归纳性和概括性。
但是要说到曾国藩,我觉得对曾国藩要是盖棺定论的话,只要一个词就够了,哪一个呢?自省。对于曾国藩来讲,这个词确实是他一生中最最重要的一个词,可以作他一生的盖棺定论。有两个原因:第一,提出这个自省的是谁呢?儒家文化提出自省论的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曾子很有名,我们说的四书五经里的《大学》,据说就是他写的。是孔子与孟子间过渡的重要桥梁。曾子有句名言,很多人都以为是孔子说的,因为在《论语》里头。其实是曾子说的,说的什么呢?“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都要反复的自省,自律自省。这个“三”不是就说三次,这个三是指多次的意思,每天多次的自省。所以儒家最有名的自省论,就是曾国藩两千多年前的老祖宗他们曾家的老祖宗曾参说的。而反过来在这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儒家文化里儒生去实践这种自省论最最典型、最最突出的可以说就是曾子的这位后代,曾国藩。这是一个原因,从遗传上讲,我们看自省非他莫属。另外一个,后代的学者也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两千多年儒家文化中、儒家知识分子中最具自省精神的一个典范。你不要说别的,你就看他那个写日记你就知道,他自打29岁开始写日记,终其一生,一直到死基本上没断过。就是这个毅力那就不得了。死前一天还坚持在写,眼瞎一只还坚持写。后来手抖得握不住笔,还坚持写。日记的主要内容就是自我反省。他不觉得写日记难,他觉得最难的是戒烟。十七岁的曾国藩就染上了烟瘾,本不当回事,觉得没什么,但是二十一岁时,转学了,到涟滨书院读书,山长叫刘元堂,懂得赏识教育,觉得曾不错,常夸奖他,曾就是在刘元堂的赏识教育下,立下人生志向。刘元堂特别欣赏,他也特别佩服刘元堂。有一次,平常和颜悦色的刘元堂看到曾抽烟,非常恼火,一顿痛骂,我看错人了,我觉得你有才,没想到染上这种爱好,百害无一利,怎么看得出是有志之青年?想想,我们中学这种情况,许多学生不当一回事,但是这个刘校长,对他一向和颜悦色,他一向佩服的,当头棒喝,让他痛定思痛,一下子对自己抽烟深恶痛绝,有什么好?这改不了,还谈什么志向,痛下决心,要戒烟了。还正式宣布戒烟。改名立志,正式改曾子城为名国藩。原名子城,字伯涵,号为居武,改号居武为涤生。解释为“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要痛下决心,痛改前非。昨天的曾国藩死了,从今天开始,一个新的曾国藩出现了。这份决心,看出这个人气势有多大。
一开始,坚持了一两个月,这太不容易了。关键是环境,同学都抽烟。别人瘾不大,不需要戒。但是他瘾大,有事没事在你面前抽,对他是致命诱惑。他看着都难受。他在日记中回忆说:“初戒吃烟,如失乳彷徨。”食不甘味。嘴里难受,浑身没劲。但是发誓了,强忍了两个月,实在忍不住了。后来又戒了一二次,还是反复不已。后来不好意思在这儿呆了。怎么好意思见老师呢?转学了,转到了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他觉得有机会洗心革面,原来戒烟,同学天天在面前抽,诱惑他。现在转学,没人知道他抽烟,就可以励志戒烟。但是想想,还得搞仪式,来督促自己,找朋友作证,把最喜欢的烟具砸了个精光。气势足,也跟同学讲,明天起再不碰烟了。但是,把希望寄托在明天上,这是给自己找借口。所以不久,曾国藩有问题了,考中了举人,难免吸几口。考进士考不上,也难免抽。得意失意都抽,又离不开。一直戒得痛苦但是思想认识还是清楚的。他说:“说话太多,吃烟太多,故致困乏。”他认识抽烟百无一利。这认识清楚,但是,十年中,认识一点没动摇。怎么办?观念上否定,习惯上改不了。三十一岁时,跟唐鉴倭仁学会了克服毛病,修身养性后,三十二岁时,深秋,身为翰林院侍读学士,拿出烟具来,准备抽,要打火,突然看到烟具,呆了半晌,看完了,默默地起身,出去拿了把锤子,平静地砸了烟具。这是最关键的第三次戒烟,是在书房里默默完成的。
差别在动静上,前几次动静大,这次无声息。关键区别就在这。砸完后,曾国藩重新坐下来,写一篇东西。叫日课十二条。给自己列了十二条规定。一是主敬——整齐严束,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这是儒家最重要的要求,要有信仰,才能专心。二是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心,如鼎之镇。三是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醒了后不要耗在床上。四是读书不二——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看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五是读史——廿三史每日十页,虽有事亦不间断。六是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需一一记出。这条是反省自己有哪些错误。七是月无忘所能——每月做诗文数篇。八是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九是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十是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这是父亲要求的。十一是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皆当作功课,不可待明日,愈积愈难清。他也是晚清著名书法家。十二是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十二条,每天必须做到的规定。问题是,写与做不同,我们可能做得少,难坚持,人生如恒地做下去。他不简单是终其一生,这个毅力不得了。一个字,恒。
他还说,人但有恒,事无不成。恒常之心,曾并不是智慧超群,是普通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他?正是他自律自省发展自我,使他从平凡走向成功,这特别有学习的意义。他狠下心来,戒烟的晚上平静,但是对他非常关键。这个东西怎么与戒烟有关呢?奇怪。我觉得是这样:这天晚上认识到恒字的关键意义。守住恒,自然戒烟不是问题。把恒心变成人生准则,就容易了。这就是开窍了。此外,戒了十一年,为此痛苦,这次一点动静没有,他也怕再立下字据,不表达了,反倒成功了。越不说越体现出决心与信心。三是,体会到这种境界的时候,做到了质变。回头去看以前,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内心强大了,反而超越了。他认识到自省的本质。掌握了曾子自省的核心,真正的自省不仅是自我要求,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习惯。像吃饭一样是生存要求。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动。这种自省融入了生活成了生活内容。这是儒家自省论真正的核心。所以我个人学习曾国藩收获很大,人生有三重境界,一是自立,年青时要完成,树立价值观,这是青年时该完成的。二是自信,不是盲目的自大,不是一句“我能”就能包打天下的。在阅历丰富后,能自控的能力。三是自省。能达到这个层次,人生会真正做到生生不息,永不止步。顺与逆都能清醒,不会得意忘形。虽然不提戒烟,跨越了,从此以后,安静地处理了以前的最大恶习,完全戒掉了,这是人生成果,有益。
后来还提到一件事,还有,戒棋,特别喜欢下围棋,水平不算高,但喜欢下。曾国藩观棋不语都做不到,日记里也记过。大声嚷臂,几欲自代。这是瘾大水平臭。他自省应该改掉,太耗时间。得戒,日记也经常写。比起戒烟来,基本上是行动的矮子。戒棋基本只能戒一晚上。死前都没戒掉。其实我觉得他没必要较真,围棋不是一回事,乱世中需要从容布局落子,事业人生都像棋。这个下棋对于他放松有帮助。所以他戒不掉,他可爱在他认识不到这一点。临死前还有这个苦恼,戒不掉呢。他不特苦闷呢。没戒掉,倒真可爱了。如果都戒掉了,完美了,不是人了。那就成了神,没有人间的教育意义了。守住自信守住恒,达到儒家的高境界。只要修身好,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并不这样认为,还不够。这是什么呢?
《曾国藩家训》(上部 )目录
《曾国藩家训》(下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