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用人四部曲
我们都知道,曹操有一句名言,很简单四个字,唯才是举。意思也很明了,现在都成成语了,只要但凡是个人才,我就用他。但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人才呢?我们平常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你要说两小儿辨日还难倒孔子呢。两小儿算有才吧。要说全才,那谁也不能像诸葛亮那样,诸葛亮这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易卜阴阳、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500年才出一个。就算是诸葛亮,那也有短腿的地方啊,是不是?武不能上马征战,谋略虽好但是他没听魏延,兵出子午谷啊,而且还挥泪斩了马谡,这说明他用人也有责任。
所以就算《三国演义》中的“状诸葛之智而近妖”,把诸葛亮说得跟神一样的,那也不能是完人,是不是?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呢?什么样的唯才是举才是合理的、科学的唯才是举呢?当然,曹操说这句话,他自己做得很好,他在唯才是举上做得非常好。但是我个人觉得在唯才是举上做得更科学、更有现代社会学意义和人才学意义的,这是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那曾国藩不仅自己做得非常独特,做得非常有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而且他还特别把这一点当做心得体会,在他的家书、家训里头传授给他的弟弟和他的孩子。
那么他的唯才是举独特在哪里?看两个例子。一是塔齐步的例子,他到长沙组织团练,这相当于民兵组织,与政府军绿营整合训练,想训练出自己的队伍。他是湖南团练大臣,想整合绿营,就越权了。幸好,当时湖南巡抚张亮基非常支持他。曾国藩就大张旗鼓地训练两军,问题是还得有底下人支持。绿营也得有人呀。他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一定要在绿营中培养自己的人才。这样就能令行禁止。他就琢磨在绿营中发展自己的亲密的人才队伍来呢。晚清政治腐败,大家要交际就得吃喝得公关交际。他很少参与,他的方法独特,天天在绿营的驻营地瞎转悠,微服私访。每天兴冲冲出去,郁闷地回来。几天一无所获。曾国藩有一天晃呢,看到一位将官,曾眼前一亮,这个人穿着将官的军服,但是脚上穿着草鞋。曾国藩就上前搭话,这人看到他是忠厚长者,就跟他说是绿营守备,叫塔齐步,曾国藩对这个名字有印象。先前跟张亮基聊天,刚好发现张亮基在看信,还说文理不通。曾国藩就问了一句,知道是建议,可笑的是文理不通。没搭理他,他又写一封,还不如上次的。曾国藩看,确实是病句一大堆,但是读完后,曾国藩也觉得没特别想法,但是署名就是塔齐步,不是汉人,是满人。一个满族人写的信,就劝他,说不定写的不如写的,不如约见一下,万一有才呢。他还真约了。谈完后,跟曾国藩说还不如写的。说的更是不行。根本不行。曾国藩就没当回事。这让他想起来了,说的不行写的不行,脚下却行,穿着草鞋,就请他到自己的衙门来。两人彻夜长谈,曾国藩感叹人才呀,光穿草鞋就是人才,他最看不起的就是花拳绣腿的东西,没工夫,说明他吃苦。后来绿营叛变,曾国藩到衡阳练兵,新来巡抚骆秉章不当他回事,他要求带走塔齐步。这人有眼光,愿意去。靖港大败时,曾国藩特没面子,还受到左宗棠嘲笑。就因为他带水师去打靖港。结果塔齐步陆军挽回战局,后来曾国藩特别倚重他,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战死沙场时,亲自为塔齐步大哭。折了一臂。
第二个用人的案例,是罗泽南和王增(金王王,品字结构,字音zēn?,下同)。罗泽南自称罗山,时人称他为罗罗山。这是湖湘名宿。王增是罗泽南的学生。是学生里头最有才的人。王增有才到什么程度呢?平常上课时,谈论大事,但凡他开口,别人无法说话,口才太了得。不仅才思敏捷,声若还如洪钟,很快加速度状态,没人能打断他。每次只有罗老师能插上话,还得蛮横。罗老师没法时总说,“璞山盍少休,让吾侪一开口乎?”就说你歇口气,让我们也说两句,他才不好意思地让别人说,这对师生有意思吧?罗泽南倍受张亮基欣赏。像后来许多人都是他学生。他年纪比曾国藩大,他资历老。问题是,罗泽南这些人高资历,为什么甘心成曾国藩的手下呢?王增这人有才,性格张扬,非常尊敬曾国藩,罗泽南学生也以师礼待之。曾国藩把自己最喜欢的二十三史送给了他。这是当年借一百两银子买的。这看出他多器重王增呀。但两人闹翻了。曾在湘练兵,让王增去招兵,只招三千,结果他一副热情,一下子招了一万多,回来还高兴。曾国藩不高兴,我是统帅,你怎么不听将令?王增口才好呀,一听,不高兴了。招了多,不是好事吗?还埋怨我。曾国藩插不进话,不解释,只准七百,没编制。王增火得不得了。气愤到上书,骆秉章。把内部矛盾公开化。是左宗棠管事,平生给曾挑刺的人,写信挖苦。“涤生每叹人才难得,吾窃哂之……王璞山其一也。”你平时不是吹牛唯才是举,我不屑,你表里不一,用不了人才,证据就是王增。一顿穷损。回信骆秉章,“璞山之勇,若归我督带,则须受节制。此一定之理。既不受节制,自难挈之同行,若听璞山自成一军,公宜先行奏明,世虽大乱,而纲纪不可紊也。”要让他在我的队伍里头就得听我的。要么让他自成一军。他是有才,不听命令,你收走吧。两人就闹翻了。
说到曾国藩自己理解的唯才是举观,与一般人理解不一样。这是曹操提出来的。历史上用得最好的是谁,曹刘。曹操与刘邦。刘邦与项羽争霸,刘邦没文化没知识没长相没力气,出身更不好,项羽是贵族,刘邦是无业流民,什么都不如项羽,但是只有一点比项羽强,这一点让他占用项羽,这就是肯用人。真是唯才是举。曹操解释是,“至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只要有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推荐给我,我就用。不是简单地用,曾国藩用人智慧可以看出他有体系。他总结过,分四步来做,叫用人四部曲:
一是广收,意思与曹操一样,人才都有特长,他常教训弟弟,“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不要觉得没有人才,人才多得是,是你没有看人才的胸襟与眼光,像我,与你不一样,“凡有一长一技者,兄断不肯轻视”。确实他能发现其才能。他说过“为德为才,得一已难,两者兼全,更不数觐。”人都有私欲,有特长让他发挥出来就行了。
二是慎用,这是他用人论里最关键处。有人才意识就容易发现。还要慎用。“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无可着力之处。”平生智慧都在怎么用人上,除此没什么。最大本事是用得准与对。更重要的是,重用塔齐步是真的只因为一双草鞋?他能打仗也实在出乎意料,征战前,就倚重。后来曾国藩表述过,他看得远,就因为他是满族将领,满族政权提防汉人,尤其是汉人组建军队,曾国藩得找信得过的心腹来,朝廷就会信任些,随便找,只会坏人才环境,得有才,还得可堪此任,所以塔齐步最准确。罗泽南,也是,许多学生是他的,因为罗泽南死心塌地,学生们也死心塌地。
三是勤教,发现用对之后,这是培训,是人才培训的思路。不能任意他自己的发展。得不断引导他们,按你的方向发展前进。平时,他们师生相称,事实上,曾国藩认可的是李鸿章。手下将领都认可这种关系,为什么呢?因为曾国藩确实像老师一样循循善诱。平时练兵时,他都要先训话,时间都在半到一个时辰。亲力亲为,气力多大呀。不容易。
四是严绝。这就要说到不用王增这样的大才,他有明确的人才认识,要成事,得靠一个队伍,组成人才环境,得有序得稳定。人才团队才能良性循环,这好理解。市场经济下,许多小企业做不大,人才流失太频繁,无法形成人才环境。曾国藩认识到,就要做到保证人才环境的稳定。两种人不用,一是表现欲极强的人,二是虽有大才但是性格极其激烈的人。像王增是。左宗棠也是,只是把他当作搭档来对待。这上升到人才管理的层次上了。王增这样的人,在团队里容易产生这样影响,会影响一个个人。有这样的几个,领导难领导自己的队伍。宁可弃其才不用,也得保证领导核心下人才团队的稳定。他总结时说,“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得人不外四条:广收、慎用、勤教、严绝。”广收,就是发现人才;慎用是用对人才;勤教人才培训;严绝是人才管理。这个成了体系,具备了人力资源学的社会学意义了。因为他自己经历与善学思考有关,也与西学东渐之风渐起有关。两个孩子去学西方社会学与科学,他也会受到影响。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么曾国藩是第二人。他开辟了洋务运动。
所以就算《三国演义》中的“状诸葛之智而近妖”,把诸葛亮说得跟神一样的,那也不能是完人,是不是?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呢?什么样的唯才是举才是合理的、科学的唯才是举呢?当然,曹操说这句话,他自己做得很好,他在唯才是举上做得非常好。但是我个人觉得在唯才是举上做得更科学、更有现代社会学意义和人才学意义的,这是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那曾国藩不仅自己做得非常独特,做得非常有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而且他还特别把这一点当做心得体会,在他的家书、家训里头传授给他的弟弟和他的孩子。
那么他的唯才是举独特在哪里?看两个例子。一是塔齐步的例子,他到长沙组织团练,这相当于民兵组织,与政府军绿营整合训练,想训练出自己的队伍。他是湖南团练大臣,想整合绿营,就越权了。幸好,当时湖南巡抚张亮基非常支持他。曾国藩就大张旗鼓地训练两军,问题是还得有底下人支持。绿营也得有人呀。他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一定要在绿营中培养自己的人才。这样就能令行禁止。他就琢磨在绿营中发展自己的亲密的人才队伍来呢。晚清政治腐败,大家要交际就得吃喝得公关交际。他很少参与,他的方法独特,天天在绿营的驻营地瞎转悠,微服私访。每天兴冲冲出去,郁闷地回来。几天一无所获。曾国藩有一天晃呢,看到一位将官,曾眼前一亮,这个人穿着将官的军服,但是脚上穿着草鞋。曾国藩就上前搭话,这人看到他是忠厚长者,就跟他说是绿营守备,叫塔齐步,曾国藩对这个名字有印象。先前跟张亮基聊天,刚好发现张亮基在看信,还说文理不通。曾国藩就问了一句,知道是建议,可笑的是文理不通。没搭理他,他又写一封,还不如上次的。曾国藩看,确实是病句一大堆,但是读完后,曾国藩也觉得没特别想法,但是署名就是塔齐步,不是汉人,是满人。一个满族人写的信,就劝他,说不定写的不如写的,不如约见一下,万一有才呢。他还真约了。谈完后,跟曾国藩说还不如写的。说的更是不行。根本不行。曾国藩就没当回事。这让他想起来了,说的不行写的不行,脚下却行,穿着草鞋,就请他到自己的衙门来。两人彻夜长谈,曾国藩感叹人才呀,光穿草鞋就是人才,他最看不起的就是花拳绣腿的东西,没工夫,说明他吃苦。后来绿营叛变,曾国藩到衡阳练兵,新来巡抚骆秉章不当他回事,他要求带走塔齐步。这人有眼光,愿意去。靖港大败时,曾国藩特没面子,还受到左宗棠嘲笑。就因为他带水师去打靖港。结果塔齐步陆军挽回战局,后来曾国藩特别倚重他,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战死沙场时,亲自为塔齐步大哭。折了一臂。
第二个用人的案例,是罗泽南和王增(金王王,品字结构,字音zēn?,下同)。罗泽南自称罗山,时人称他为罗罗山。这是湖湘名宿。王增是罗泽南的学生。是学生里头最有才的人。王增有才到什么程度呢?平常上课时,谈论大事,但凡他开口,别人无法说话,口才太了得。不仅才思敏捷,声若还如洪钟,很快加速度状态,没人能打断他。每次只有罗老师能插上话,还得蛮横。罗老师没法时总说,“璞山盍少休,让吾侪一开口乎?”就说你歇口气,让我们也说两句,他才不好意思地让别人说,这对师生有意思吧?罗泽南倍受张亮基欣赏。像后来许多人都是他学生。他年纪比曾国藩大,他资历老。问题是,罗泽南这些人高资历,为什么甘心成曾国藩的手下呢?王增这人有才,性格张扬,非常尊敬曾国藩,罗泽南学生也以师礼待之。曾国藩把自己最喜欢的二十三史送给了他。这是当年借一百两银子买的。这看出他多器重王增呀。但两人闹翻了。曾在湘练兵,让王增去招兵,只招三千,结果他一副热情,一下子招了一万多,回来还高兴。曾国藩不高兴,我是统帅,你怎么不听将令?王增口才好呀,一听,不高兴了。招了多,不是好事吗?还埋怨我。曾国藩插不进话,不解释,只准七百,没编制。王增火得不得了。气愤到上书,骆秉章。把内部矛盾公开化。是左宗棠管事,平生给曾挑刺的人,写信挖苦。“涤生每叹人才难得,吾窃哂之……王璞山其一也。”你平时不是吹牛唯才是举,我不屑,你表里不一,用不了人才,证据就是王增。一顿穷损。回信骆秉章,“璞山之勇,若归我督带,则须受节制。此一定之理。既不受节制,自难挈之同行,若听璞山自成一军,公宜先行奏明,世虽大乱,而纲纪不可紊也。”要让他在我的队伍里头就得听我的。要么让他自成一军。他是有才,不听命令,你收走吧。两人就闹翻了。
说到曾国藩自己理解的唯才是举观,与一般人理解不一样。这是曹操提出来的。历史上用得最好的是谁,曹刘。曹操与刘邦。刘邦与项羽争霸,刘邦没文化没知识没长相没力气,出身更不好,项羽是贵族,刘邦是无业流民,什么都不如项羽,但是只有一点比项羽强,这一点让他占用项羽,这就是肯用人。真是唯才是举。曹操解释是,“至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只要有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推荐给我,我就用。不是简单地用,曾国藩用人智慧可以看出他有体系。他总结过,分四步来做,叫用人四部曲:
一是广收,意思与曹操一样,人才都有特长,他常教训弟弟,“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不要觉得没有人才,人才多得是,是你没有看人才的胸襟与眼光,像我,与你不一样,“凡有一长一技者,兄断不肯轻视”。确实他能发现其才能。他说过“为德为才,得一已难,两者兼全,更不数觐。”人都有私欲,有特长让他发挥出来就行了。
二是慎用,这是他用人论里最关键处。有人才意识就容易发现。还要慎用。“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无可着力之处。”平生智慧都在怎么用人上,除此没什么。最大本事是用得准与对。更重要的是,重用塔齐步是真的只因为一双草鞋?他能打仗也实在出乎意料,征战前,就倚重。后来曾国藩表述过,他看得远,就因为他是满族将领,满族政权提防汉人,尤其是汉人组建军队,曾国藩得找信得过的心腹来,朝廷就会信任些,随便找,只会坏人才环境,得有才,还得可堪此任,所以塔齐步最准确。罗泽南,也是,许多学生是他的,因为罗泽南死心塌地,学生们也死心塌地。
三是勤教,发现用对之后,这是培训,是人才培训的思路。不能任意他自己的发展。得不断引导他们,按你的方向发展前进。平时,他们师生相称,事实上,曾国藩认可的是李鸿章。手下将领都认可这种关系,为什么呢?因为曾国藩确实像老师一样循循善诱。平时练兵时,他都要先训话,时间都在半到一个时辰。亲力亲为,气力多大呀。不容易。
四是严绝。这就要说到不用王增这样的大才,他有明确的人才认识,要成事,得靠一个队伍,组成人才环境,得有序得稳定。人才团队才能良性循环,这好理解。市场经济下,许多小企业做不大,人才流失太频繁,无法形成人才环境。曾国藩认识到,就要做到保证人才环境的稳定。两种人不用,一是表现欲极强的人,二是虽有大才但是性格极其激烈的人。像王增是。左宗棠也是,只是把他当作搭档来对待。这上升到人才管理的层次上了。王增这样的人,在团队里容易产生这样影响,会影响一个个人。有这样的几个,领导难领导自己的队伍。宁可弃其才不用,也得保证领导核心下人才团队的稳定。他总结时说,“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得人不外四条:广收、慎用、勤教、严绝。”广收,就是发现人才;慎用是用对人才;勤教人才培训;严绝是人才管理。这个成了体系,具备了人力资源学的社会学意义了。因为他自己经历与善学思考有关,也与西学东渐之风渐起有关。两个孩子去学西方社会学与科学,他也会受到影响。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么曾国藩是第二人。他开辟了洋务运动。
《曾国藩家训》(上部 )目录
《曾国藩家训》(下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