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
现代社会,职场生存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呢?假如曾国藩生活在当下,那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职场达人。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可见曾国藩深谙为官之道,很会处理君臣关系。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就曾经告诫他们,官场上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官场上,你要讲究人事关系,尤其面对领导、面对上级,你要学会坚忍,不要那么张狂,不要那么孤傲。否则的话,你就处处寡合,处处不如意。曾国藩一直是一个臣子,他有一个终极领导就是皇帝,这种君臣关系,也就是上下级关系,也可以说是打工仔和老板的关系,永远不会变。
那么,什么是为人臣的本分?曾国藩又是因为什么跟咸丰皇帝发生了冲突?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对于我们现代人会有什么启示?敬请收看《曾国藩家训》第九集《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
曾国藩的教育内容不全是对孩子,也有对弟弟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进入官场后不要太飞扬跋扈。他跟弟弟们说,“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与官场交接,吾兄弟患在略识世态。而又怀一肚皮不合时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寡合。”官场上,要讲究人际,面对领导要学会坚忍,不要张狂孤傲。百姓有句话,所有当爷的都是从当孙子过来的。孙子不是辈份,是做人姿态。民间有装孙子的说法。曾国藩是装孙子的人吗?他一直有终极领导即皇帝,这种上下级关系,就像是打工仔与老板的关系,永远不会变。
曾国藩一生主要面对两个领导,就是从他起兵组建湘军之后,一个是咸丰皇帝,后来一个是慈禧太后。这个咸丰皇帝说老实话一点都不喜欢曾国藩,为什么呢?主要因为两件事,一是他刚登基时,他就惹恼了他。上台才二十多岁,也想励精图治,做了件冠冕堂皇的事,下诏让大臣们尽可以提意见建议,看看有什么好建议。有些人就顺竿爬,写一堆。年轻人热度不强,烧了一半,没劲头了。刚开始还认真批复,后来就批知道了。后来这也省了。大家一看,皇帝热情没了。现在就没人提,就一个不开眼的,就是当时官居礼部右侍郎的曾国藩。他也写了几个建议的折子,结果递上去之后石沉大海,没有什么消息,他就火了。这一火不得了,他以前是提建议,这会儿是提意见,写了一篇《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的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提意见的折子,这简直就是在痛批咸丰皇帝。还害怕皇帝看不到,上朝时,把这篇文章背了上来,他奏的事就是这篇折子,背了下来,湖南口音重,怕听不到,加重音,当着满朝文武骂,大家一听,都呆了。曾国藩获得震撼的演讲效果。他批什么?三条:一是防琐碎之风,上台后,心血来潮,突然想起什么事,都无关紧要,导致前线战败。责任在你。咸丰恼火,责任到自己身上了,他火了,年轻,不知道该不该发作,大臣们看出不高兴,有人使眼色给曾国藩,他却怕错背了,他根本看不见,接着背。第二条是杜文饰之风,不做实际工作,只做表面工作,实例就是提意见,回复只是知道了。这是形式主义,你自己挑起来的,做表面文章。肚量不大,纯属是逗你玩。咸丰坐起来了,年轻,不知道该不该发火。都没见过这架势,曾国藩又接着背。第三条,是说咸丰刚愎自用,骄傲自满。防骄矜之风。三分钟热度,还浮夸,这更狠,举了更有力的例子,看刚当皇帝没几天,就出个人诗集。你知道诗是什么吗?看你爹还有像乾隆,诗写了那么多,都到晚年才出个人诗集,你现在才二十出头,你知道诗是什么吗?咸丰实在忍不住了,一拍就站起来了。你才不知天高地厚,居然来埋汰我,狂悖。曾国藩背完了,他傻眼了。咸丰叫军机大臣,该定什么罪?许多人求情。主要是祁隽藻,求情。他说了几句打动了皇帝,主圣臣直呀。没唐太宗哪有魏征呀?有您贤明,才有直谏的曾国藩。咸丰听得也糊涂了。没追究了。
咸丰一直防他,没给实权。名义是钦差,曾国藩苦恼,父亲死了,他得奔丧。他正在前线,不管那么多,说明情况,就回家了。咸丰气愤。曾国藩说,我当年在家丁忧时,你不要我回家,现在不要我回家,两次夺情,不得呀。把江西巡抚给我,我就回来。天算不如人算,江西局势立即缓和,本讨厌他,就回复他,不给。想辞,可以的。咸丰想想还损他。挑病句,挑不出,举病理。比如说,你胜不胜任,是我说的呀,你怎么可以说呢?文理不通呀。以后写文章注意点。曾国藩气歪了鼻子。他是文章大家,文盟主,损他这个,气坏了。写奏折,江西的事,不管了。这次咸丰回答,知道了。
曾国藩傻了,自己的湘军给了别人,憋在家一年,一年后,咸丰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湘军指挥不动,赶快下圣旨,去带兵,这次曾国藩一句话不说,去了。这是两次有名的碰撞。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要跟皇帝叫板呢?之所以敢叫板,看起来斗得热闹,但也有别有洞天处。第一件事,给皇帝上奏折时,所有人惊奇。人们都知道他谨慎。家人都出人意料。曾国藩上奏折时,亲手抄了一份,送回给父亲看,父亲看到就说糟了。皇帝年轻,这不是惹祸吗?他上这篇折子,是因为之前,他和湖南知识分子们正开展辩论,做人原则的辩论,他的立场是做人要诚要贞。有许多人说,就没见你这样做过,这是伪道学,他说,我讲忠诚是讲血诚。是更极端的。忠诚不过是文死谏,武死战。所以他写这篇奏折,写完抄回老家当地知识分子推崇他。后来湖南知识分子铁心跟着他。当然,他有点作秀,虽然有被激的成分,本质上还是以忠为根本原则。他回忆说,没有这个辩论,那里血气之下,也会直接指出来。第二件事也有可原处。咸丰一直防他,不给实权,他没有实权,怎么带兵?刚好父亲去世,趁机给皇帝要兵权。也是可以理解的。表面与咸丰热闹,背后也有原因。也可以看出他对领导的人事艺术。与他劝弟弟的话不矛盾。至少看得出三点:
一是血诚,无比强调这个。像第一件事,跟咸丰叫板,他也不是一激就做出冒险的事的人。他这么做就是因为他讲血诚,对朋友对同事对上级更要诚,这是奴才心理吗?这是封建时代,忠君就是爱国。他难背离这种思想。他把它推向极致,血诚。江西一事,要权,多少有要挟成分,不给权后来立即后悔。险些沦为不忠不孝的败臣,他苦恼,叫他来的时候,一个条件不提了。从此兢兢业业成了模范员工。本质上讲忠诚,就是因为他认为忠君就是爱国。核心观念就是忠诚。做人要守做人的本分,人的根本就是忠诚。守住了就可以在纷繁的世务中成就自己。
二是讲原则性也要灵活。他的一生讲原则,但是有不乏滑处。江西一事,细想想,咸丰主动要求批评,他不是没来由地,不会杀头,最后一点事没有。可以树得忠臣之名,一上,这事惊动朝野。小皇帝登基,可以迅速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唐鉴提出推荐他为湖南团练副臣,一下让咸丰想起他来。险中求胜是有心机的。他还是以原则性为本。晚年给弟弟写信说:“弟当以我为戒,无惯习机械变诈,恐愈久而愈薄耳。”有时我的权谋还是讲究了一些,我觉得还是不好,再这么讲究对自己的德行有损,说出这样的话不简单。
三是摆正思想位置与心态。与咸丰有别扭,但是始终把自己摆在臣下的位置上。不是因为忠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批皇帝也是出于爱护。不因耿介不把领导放在眼中。后来慈禧杀了八大臣,垂帘听政,曾国藩听说,担心,他从两江总督提为直隶总督,他很紧张,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人没接触过,这么厉害,不能不去呀。把谋略安排好进京见了。她三次召见,问他废话,全无关紧要,曾国藩失望。他写道:“两宫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皇上冲默,亦无从测之。恭邸极聪明,而晃荡不能立足。”评价三个重要的人。慈禧太后才干平常,只会弄权,不会治国。这不行。皇上同治年龄小,没说过一句话,恭亲王聪明过度,轻浮不能成大事,早晚会与慈禧斗起来。甚可忧。朝廷没希望了。看得准呀。后来不久果然斗了起来了。只留下了一个恭王府。晚年,因为曾国藩地位高,特意让曾国藩去处理,他讲究忠诚,流泪准备棺材去了,留下一句话:“大将不辞刀头死,岂因祸福而避趋?”然后去处理天津教案,留下终身遗憾。知道慈禧居心叵测,但是他坚守忠诚,摆正下级心态,硬头皮去做这个,这叫忠诚成就了他,成了同治中兴第一名臣,但也是因之背上骂名。历史回头看,这个忠诚非常重要,是一个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之所在。团队组织中没了这个,就没了凝聚力。对下级对同事对团队呢?
现代社会,职场生存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呢?假如曾国藩生活在当下,那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职场达人。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可见曾国藩深谙为官之道,很会处理君臣关系。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就曾经告诫他们,官场上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官场上,你要讲究人事关系,尤其面对领导、面对上级,你要学会坚忍,不要那么张狂,不要那么孤傲。否则的话,你就处处寡合,处处不如意。曾国藩一直是一个臣子,他有一个终极领导就是皇帝,这种君臣关系,也就是上下级关系,也可以说是打工仔和老板的关系,永远不会变。
那么,什么是为人臣的本分?曾国藩又是因为什么跟咸丰皇帝发生了冲突?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对于我们现代人会有什么启示?敬请收看《曾国藩家训》第九集《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
曾国藩的教育内容不全是对孩子,也有对弟弟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进入官场后不要太飞扬跋扈。他跟弟弟们说,“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与官场交接,吾兄弟患在略识世态。而又怀一肚皮不合时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寡合。”官场上,要讲究人际,面对领导要学会坚忍,不要张狂孤傲。百姓有句话,所有当爷的都是从当孙子过来的。孙子不是辈份,是做人姿态。民间有装孙子的说法。曾国藩是装孙子的人吗?他一直有终极领导即皇帝,这种上下级关系,就像是打工仔与老板的关系,永远不会变。
曾国藩一生主要面对两个领导,就是从他起兵组建湘军之后,一个是咸丰皇帝,后来一个是慈禧太后。这个咸丰皇帝说老实话一点都不喜欢曾国藩,为什么呢?主要因为两件事,一是他刚登基时,他就惹恼了他。上台才二十多岁,也想励精图治,做了件冠冕堂皇的事,下诏让大臣们尽可以提意见建议,看看有什么好建议。有些人就顺竿爬,写一堆。年轻人热度不强,烧了一半,没劲头了。刚开始还认真批复,后来就批知道了。后来这也省了。大家一看,皇帝热情没了。现在就没人提,就一个不开眼的,就是当时官居礼部右侍郎的曾国藩。他也写了几个建议的折子,结果递上去之后石沉大海,没有什么消息,他就火了。这一火不得了,他以前是提建议,这会儿是提意见,写了一篇《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的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提意见的折子,这简直就是在痛批咸丰皇帝。还害怕皇帝看不到,上朝时,把这篇文章背了上来,他奏的事就是这篇折子,背了下来,湖南口音重,怕听不到,加重音,当着满朝文武骂,大家一听,都呆了。曾国藩获得震撼的演讲效果。他批什么?三条:一是防琐碎之风,上台后,心血来潮,突然想起什么事,都无关紧要,导致前线战败。责任在你。咸丰恼火,责任到自己身上了,他火了,年轻,不知道该不该发作,大臣们看出不高兴,有人使眼色给曾国藩,他却怕错背了,他根本看不见,接着背。第二条是杜文饰之风,不做实际工作,只做表面工作,实例就是提意见,回复只是知道了。这是形式主义,你自己挑起来的,做表面文章。肚量不大,纯属是逗你玩。咸丰坐起来了,年轻,不知道该不该发火。都没见过这架势,曾国藩又接着背。第三条,是说咸丰刚愎自用,骄傲自满。防骄矜之风。三分钟热度,还浮夸,这更狠,举了更有力的例子,看刚当皇帝没几天,就出个人诗集。你知道诗是什么吗?看你爹还有像乾隆,诗写了那么多,都到晚年才出个人诗集,你现在才二十出头,你知道诗是什么吗?咸丰实在忍不住了,一拍就站起来了。你才不知天高地厚,居然来埋汰我,狂悖。曾国藩背完了,他傻眼了。咸丰叫军机大臣,该定什么罪?许多人求情。主要是祁隽藻,求情。他说了几句打动了皇帝,主圣臣直呀。没唐太宗哪有魏征呀?有您贤明,才有直谏的曾国藩。咸丰听得也糊涂了。没追究了。
咸丰一直防他,没给实权。名义是钦差,曾国藩苦恼,父亲死了,他得奔丧。他正在前线,不管那么多,说明情况,就回家了。咸丰气愤。曾国藩说,我当年在家丁忧时,你不要我回家,现在不要我回家,两次夺情,不得呀。把江西巡抚给我,我就回来。天算不如人算,江西局势立即缓和,本讨厌他,就回复他,不给。想辞,可以的。咸丰想想还损他。挑病句,挑不出,举病理。比如说,你胜不胜任,是我说的呀,你怎么可以说呢?文理不通呀。以后写文章注意点。曾国藩气歪了鼻子。他是文章大家,文盟主,损他这个,气坏了。写奏折,江西的事,不管了。这次咸丰回答,知道了。
曾国藩傻了,自己的湘军给了别人,憋在家一年,一年后,咸丰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湘军指挥不动,赶快下圣旨,去带兵,这次曾国藩一句话不说,去了。这是两次有名的碰撞。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要跟皇帝叫板呢?之所以敢叫板,看起来斗得热闹,但也有别有洞天处。第一件事,给皇帝上奏折时,所有人惊奇。人们都知道他谨慎。家人都出人意料。曾国藩上奏折时,亲手抄了一份,送回给父亲看,父亲看到就说糟了。皇帝年轻,这不是惹祸吗?他上这篇折子,是因为之前,他和湖南知识分子们正开展辩论,做人原则的辩论,他的立场是做人要诚要贞。有许多人说,就没见你这样做过,这是伪道学,他说,我讲忠诚是讲血诚。是更极端的。忠诚不过是文死谏,武死战。所以他写这篇奏折,写完抄回老家当地知识分子推崇他。后来湖南知识分子铁心跟着他。当然,他有点作秀,虽然有被激的成分,本质上还是以忠为根本原则。他回忆说,没有这个辩论,那里血气之下,也会直接指出来。第二件事也有可原处。咸丰一直防他,不给实权,他没有实权,怎么带兵?刚好父亲去世,趁机给皇帝要兵权。也是可以理解的。表面与咸丰热闹,背后也有原因。也可以看出他对领导的人事艺术。与他劝弟弟的话不矛盾。至少看得出三点:
一是血诚,无比强调这个。像第一件事,跟咸丰叫板,他也不是一激就做出冒险的事的人。他这么做就是因为他讲血诚,对朋友对同事对上级更要诚,这是奴才心理吗?这是封建时代,忠君就是爱国。他难背离这种思想。他把它推向极致,血诚。江西一事,要权,多少有要挟成分,不给权后来立即后悔。险些沦为不忠不孝的败臣,他苦恼,叫他来的时候,一个条件不提了。从此兢兢业业成了模范员工。本质上讲忠诚,就是因为他认为忠君就是爱国。核心观念就是忠诚。做人要守做人的本分,人的根本就是忠诚。守住了就可以在纷繁的世务中成就自己。
二是讲原则性也要灵活。他的一生讲原则,但是有不乏滑处。江西一事,细想想,咸丰主动要求批评,他不是没来由地,不会杀头,最后一点事没有。可以树得忠臣之名,一上,这事惊动朝野。小皇帝登基,可以迅速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唐鉴提出推荐他为湖南团练副臣,一下让咸丰想起他来。险中求胜是有心机的。他还是以原则性为本。晚年给弟弟写信说:“弟当以我为戒,无惯习机械变诈,恐愈久而愈薄耳。”有时我的权谋还是讲究了一些,我觉得还是不好,再这么讲究对自己的德行有损,说出这样的话不简单。
三是摆正思想位置与心态。与咸丰有别扭,但是始终把自己摆在臣下的位置上。不是因为忠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批皇帝也是出于爱护。不因耿介不把领导放在眼中。后来慈禧杀了八大臣,垂帘听政,曾国藩听说,担心,他从两江总督提为直隶总督,他很紧张,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人没接触过,这么厉害,不能不去呀。把谋略安排好进京见了。她三次召见,问他废话,全无关紧要,曾国藩失望。他写道:“两宫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皇上冲默,亦无从测之。恭邸极聪明,而晃荡不能立足。”评价三个重要的人。慈禧太后才干平常,只会弄权,不会治国。这不行。皇上同治年龄小,没说过一句话,恭亲王聪明过度,轻浮不能成大事,早晚会与慈禧斗起来。甚可忧。朝廷没希望了。看得准呀。后来不久果然斗了起来了。只留下了一个恭王府。晚年,因为曾国藩地位高,特意让曾国藩去处理,他讲究忠诚,流泪准备棺材去了,留下一句话:“大将不辞刀头死,岂因祸福而避趋?”然后去处理天津教案,留下终身遗憾。知道慈禧居心叵测,但是他坚守忠诚,摆正下级心态,硬头皮去做这个,这叫忠诚成就了他,成了同治中兴第一名臣,但也是因之背上骂名。历史回头看,这个忠诚非常重要,是一个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之所在。团队组织中没了这个,就没了凝聚力。对下级对同事对团队呢?
《曾国藩家训》(上部 )目录
《曾国藩家训》(下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