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外界远方不属于人国者,于人国有道德,其中善人来;于人国无道德,则不来;于人德劣,则来害人也。此一部者,一界也,天地之分画也,乐使天下扰扰之属,各有处,不相克贼也。故为太极、中极、小极。”
“何谓也?”“太极者,主无复外表也;中极者,主中部也;小极者,各应其部界而止也。但可以道德相求,不得大相克贼也,天怨之。此名为共一家,故各共一大忧也。子欲知其审实,比若一家父子夫妇,但独忧其家不富,不肯忧他家也。一县但共忧其君,善则当迁之,使高功,各争进其长吏;恶则欲共去之。一县一郡、一州一国,皆义说等此,其共一大忧也。今故记万二千国,乃共一大部,以与真人,共一大忧也,共一界。其余若此万二千国者,不可胜数。是故古者圣人之作,皆共记一小部也。”
“何不记大部界乎?”“天使不言也。大化未出,所作者异,不得同法,故不记之也。今者为大化出,万二千国历运周,故天使真人来问无极之经、洞竟之政,故以文付百有德之国。一有德之国兼化九十九国,其万二千国并数,若一岁十二月为一部,时十三月闰,亦并其中,此之谓也。子知之邪?”“唯唯。”
“行去。”“唯唯。”“慎天道神灵守之,勿妄乱毁。”“唯唯。今已受天明师严敕文,小觉知一大部。愿闻一小界,见示说此无极之国。”“诺,为真人悒悒,且小言,子详记之。今欲使真人积财用,上柱天日月,下柱地,广从万里,恐财用固固常病苦少也,不能记是其国多少之名字也。子知之邪?”
“唯唯,愚生不敢极问天道也。见天师言,今恍若失气,惚若亡魂,不敢重问之也。”“然,子可谓晓事之生。子欲报天地重功,而命无极者,但周流是一大部万二千国,则寿已无极矣。其上下六方洞极者,天亦不独使六子忧之也。忧之者,自有人,与子异界,亦不以过责反罪子也。其安危善恶,亦自有主之者也。一部说绝,勿复问。”“唯唯。”
“行,六子努力请,真人学为小通,但未大睹天道意耳,加精勿懈。”“唯唯。”“学而不精与狂同,精而不得名喑聋,示之以西反问东,故天下师共辩难何BB41BB41!虽BB41BB41,无益也,犹不知,比若婴儿蒙蒙,未出胞中,随其母身而行,安知天道广远而无方?
是故小师强怒喜狂说,反令使天地道伤。故失道意,不能安其君王,天下BB41BB41,皆被其过。言之殊异,令灾害横行,不可禁防。书虽亿亿万卷,天下流灾害犹不绝,前后合同,皆由强说之生,不知道要之过也。真人知之邪?”“唯唯。”“行欲复为子具说,无穷竟,难为财用,又且复重,故一小止。疑复来问之。”“唯唯。”
右集难问授书诀诸国部界
◎敬事神十五年太平诀第一百四十
“愿请问一事。”“平言之。”“今天将太平,宁亦可预知邪哉?”“然,可知。占天五帝神气太平,而其岁将乐平矣。”“何谓也?愿闻之。”“然,春也,青帝神气太平;夏也,赤帝神气太平;六月也,黄帝神气太平;秋也,白帝神气太平;冬也,黑帝神气太平。”
“今以何明之?”“然,太平者,乃无一伤物,为太平气之为言也。凡事无一伤病者,悉得其处,故为平也。若有一物伤,辄为不平也;二物伤,辄为被刑也;三物伤,辄为群物伤也;四物伤,辄为四方伤也;五物伤,辄为五方伤,天下有大害也;六物伤,辄为恶究于六方也;七物伤,辄为其害气乃横行也;八物伤,辄使人贤不肖异计;不并力也;九物伤,辄为恶穷竟阴阳,令物云乱席转也;十物伤,乃为大纲伤,天数终尽更数也。是故古者上圣人,但明观天五帝神气平未,辄自知治得失,且平与未哉!”
“愿闻其平诀意。”“然,春物悉生,无一伤者,为青帝太平也。夏物悉长,无一伤者,为赤帝太平也。六月物悉见养,无一伤者,为黄帝太平也。秋物悉成实收,无一伤者,为白帝太平也。冬物悉藏,无一伤者,为黑帝太平也。
五帝太平一岁,人为其喜乐顺善;二岁,地上为其太乐;三岁,恩泽究竟于天;四岁,风气顺行;五岁,九神不战,祆恶伏灭;六岁,而究著六纲;七岁,乃三光更明;八岁,而恩究达八方;九岁,阴阳俱悦;十岁,万物悉各得其所,为数小终。物因而三合之,乃天地人备,故三十岁而太平也。
今上皇气出,真道至,以治,故十五年而太平也。如不力行真道,安得空致太平乎?此十五岁而太平者,乃谓帝王以下及臣大小,案行真道,共却邪伪,故十五年而平也。真人知之邪?
是故欲知将平与未平,但观五帝神平与未,足以自明,足以自知也。是故凡象,乃先见于天神也。天神不平,人安得独称平乎哉?是故五帝更迭治,可皆致太平。其失天神意者,皆不能平其治也。
是故谨顺四时,慎五行,无使九神战也。故当敬其行,而事其神。今天第一上平气且至,故教真人敬四时五行,而令人大小共兴用,事其神事。古者但敬事四时五行,故致太平,迟三十年致平。今乃并敬事其神,故疾十五年而平也。真人知之耶?”“唯唯,可骇哉!可骇哉!”“然,子已觉矣。”
“愿请问人行忠直有实,宁可知邪?”“善哉!子之所问也。与其交也,言行日若恶忿,人长念之,反月善;月若恶忿,人反岁善;少时观其所为作若最恶,老反最善也。人皆归其言,而乐其行,而好爱其道,是即忠信上善有实核之人。”
“善哉善哉!愿复请问不忠信佞行,亦可知邪?“然,可知也。与之交也,观其所言行也,日月合于人心,若顺善,长念用之,反月使人益恶邪;月若善,反岁恶;少时观其人,可为若善也,言若忠信,至老念用,其所为反最恶邪,是纯为伪佞不忠信之人行也。至老长则穷,其言与行最贱矣,灾及妻子,祸流后生。”“善哉善哉!”
◎效言不效行致灾诀第一百四十一
“太上中古以来,人多效言,乃不效行,故致灾害疾病畜积,而不可除去,以是自穷也。是故吾敬受此道于天,乃效信实,不效虚言也。执一行吾书道者,下古人且日言吾道恶无益也,反月善;月言无益,反且岁善;岁言无益,反至老常善,久久不而去也;后生者,以为世学矣。
不知疾行者,但空独一世之间久苦耳。故吾教敕真人,常眷眷勉勉也。道为有德人出,先生与后俱与吾无有独奇亲也,吾受之等耳。故但得而力而行之者,即其人也,无有甲与乙也。子知之邪?”“唯唯。”
“行,天道无亲,归于人;地德无私,付于谨民;人交无有先后,但爱于有实信。是故古者帝王,有宫宅以仕有德,不仕无功之臣。有德之人,天地所爱,可助帝王安万物;无德之人,天地所怨,阴阳之贼。”
“何其重也?”“子自若愚哉!然无德之人,其行无数,乃逆天地,故与天地为怨也;乃乱阴阳,故与阴阳为贼也。子知之邪?”“唯唯。”“行去,勿复问,善恶可睹矣。”“唯唯。”
“行,为子悒悒,且为子分别解下古人之行。人人曰自言惠,且善晓事,而反其行征也,反月德恶。月月各自言有善行,不负于天,而反岁得灾多,且凶恶夭死。少时人人自言善且大贤,贤过其父与母,而行到老长,反无一善贤者,皆为不肖之人。贫贱且共,寿则日少,无一知真道。
夫下古之人善恶,贤与不肖,见于是矣。何须自言贤且晓事乎?但观其征,可自知矣,可长明,可行真与伪矣。何须复辨陈之?成事已□□,真人以吾书文示之,令使一觉悟,可天久迷,与无地为重怨。行,吾辞小竟,后复有疑,乃来共议之。”“唯唯。”
右集难问太平诀人行有实与邪文
◎阙题
神人语真人言,古始学道之时,神游守柔以自全,积德不止道致仙,乘云驾龙行天门,随天转易若循环。
真人专一老寿,命与天连,阳道积专日有单,至信所致,无争荣名而居高官。孝顺事师,道自来焉,神乃知善,人与语言。
夫师开?蒙,为道之端,君父及师,天下命门,能敬事此三人,道乃大陈。不事此三人,室闭无门,福德皆逃,祸乱为怜,详惟其事,无失书言。父母生之,师教其交居亲仕之,可不慎焉!
天下至士,去官就仙,仙无穷时,命与天连。长吏治民,仙吏天官,与俗何事,其事异焉。长吏治民仙万神,天下之事,各自有君,努力思善,身可完全,以是遂去,不负祖先。
吾图书已尽,无复可陈,致勉学详请其文,神人将去,故戒真人,慎之慎之,亦无妄传,不得其人,慎无出焉,藏水深渊、幽冥之间,道不饮血,无语要文。外内已悉,无可复言。
《太平经》目录
1.《太平经》简介
2.《太平经》(1)
3.《太平经》(2)
4.《太平经》(3)
5.《太平经》(4)
6.《太平经》(5)
7.《太平经》(6)
8.《太平经》(7)
9.《太平经》(8)
10.《太平经》(9)
11.《太平经》(10)
12.《太平经》(11)
13.《太平经》(12)
14.《太平经》(13)
15.《太平经》(14)
16.《太平经》(15)
17.《太平经》(16)
18.《太平经》(17)
19.《太平经》(18)
20.《太平经》(19)
21.《太平经》(20)
22.《太平经》(21)
23.《太平经》(22)
24.《太平经》(23)
25.《太平经》(24)
26.《太平经》(25)
27.《太平经》(26)
28.《太平经》(27)
29.《太平经》(28)
30.《太平经》(29)
31.《太平经》(30)
32.《太平经》(31)
33.《太平经》(32)
34.《太平经》(33)
35.《太平经》(34)
36.《太平经》(35)
37.《太平经》(36)
38.《太平经》(37)
39.《太平经》(38)
40.《太平经》(39)
41.《太平经》(40)
42.《太平经》(41)
43.《太平经》(42)
44.《太平经》(43)
45.《太平经》(44)
46.《太平经》(45)
47.《太平经》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