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十三经注疏 > 《尚书正义》

45.《尚书正义》卷十六 君奭第十八

45.《尚书正义》卷十六 君奭第十八

45.《尚书正义》卷十六 君奭第十八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保,太保也。师,太师也。马云:“保氏、师氏皆大夫官。”相音息亮反。左右,马云:“分陕为二伯,东为左,西为右。”召公不说,周公作《君奭》。

君奭尊之曰君。奭,名,同姓也。陈古以告之,故以名篇。○说音悦。奭,始亦反。

[疏]“召公”至“君奭”○正义曰:成王即政之初,召公为保,周公为师,辅相成王为左右大臣。召公以周公尝摄王之政,今复在臣位,其意不说。周公陈己意以告召公,史叙其事,作《君奭》之篇也。《周官》篇云“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则此“为保”、“为师”亦为三公官也。此实太师、太保而不言“太”者,意在师法保安王身,言其实为左右尔,不为举其官名,故不言“太”也。经传皆言武王之时,太公为太师,此言“周公为师”,盖太公薨,命周公代之。於时太傅盖毕公为之,於此无事,不须见也。三公之次,先师后保,此序先言保者,篇之所作,主为召公不说,故先言召公,不以官位为次也。案经周公之言,皆说己留在王朝之意,则召公不说周公之留也。故郑、王皆云:“周公既摄王政,不宜复列於臣职,故不说。”然则召公大贤,岂不知周公留意而不说者?以周公留在臣职,当时人皆怪之,故欲开道周公之言,以解世人之惑。“召公疑之,作《君奭》。”非不知也。《史记·燕世家》云:“成王既幻,周公摄政,当国践阼,召公疑之,作《君奭》。”此篇是致政之后言留辅成王之意,其文甚明,马迁妄为说尔。郑玄不见《周官》之篇,言此师、保为《周礼》师氏、保氏大夫之职,言贤圣兼此官,亦谬矣。○传“尊之”至“名篇”○正义曰:周公呼为“君奭”,是周公尊之曰君也。“奭”是其名,“君”非名也。僖二十四年《左传》,富辰言文王之子一十六国,无名“奭”者,则召公必非文王之子。《燕世家》云:“召公奭与周同姓姬氏。”谯周曰:“周之支族。”谯周考校古史,不能知其所出。皇甫谧云:“原公名丰,是其一也,是为文王之子一十六国。”然文王之子本无定数,并原、丰为一,当召公於中以为十六,谬矣。此篇多言先世有大臣辅政,是“陈古道以告之”。呼居奭以告之,故以“君奭”名篇。

周公若曰:“君奭,顺古道呼其名而告之。弗吊,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言殷道不至,故天下丧亡於殷。殷已坠失其王命,我有周道至已受之。○吊音的。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若天棐忱。废兴之迹,亦君所知,言殷家其始长信於美道,顺天辅诚,所以国也。○棐音匪。忱,市林反。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言殷纣其终坠厥命,以出於不善之故,亦君所知。

[疏]“周公”至“不祥”○正义曰:周公留在王朝,召公不说。周公为师,顺古道而呼曰:“君奭,殷道以不至之故,故天下丧亡於殷。殷既坠失其王命,我有周已受之矣。今虽受命,贵在能终,若不能终,与殷无异,故视殷以为监戒。我不敢独知殷家其初始之时,能长信於美道,能安顺於上天之,道辅其诚信,所以有国,此亦君之所知。我亦不敢独知曰,殷纣其终坠失其王命,由出於不善之故,亦君所知也。”○传“废兴”至“以国”○正义曰:孔以《召诰》云“我不敢知”者,其意召公言我不敢独知,亦王所知,则此言“我不敢知”,亦是周公言我不敢独知,是君奭所知,故以此及下句为说殷之兴亡,言与君奭同知。举其殷兴亡为戒,郑玄亦然也。

呜呼!君已!曰,时我,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叹而言曰:“君已!当是我之留,我亦不敢安于上天之命,故不敢不留。”○已音以。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罔尤违。言君不长远念天之威,而勤化於我民,使无过违之阙。惟人在我后嗣子孙,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惟众人共存在我后嗣子孙,若大不能恭承天地,绝失先王光大之道,我老在家,则不得知。○遏,於葛反。天命不易,天难谌,乃其坠命,弗克经历。天命不易,天难信无德者,乃其坠失王命,不能经久历远,不可不慎。○易,以豉反,注同。谌,氏壬反。嗣前人,恭明德,在今予小子旦。继先王之大业,恭奉其明德,正在今我小子旦。言异於馀臣。非克有正,迪惟前人光,施于我冲子。”我留非能有改正,但欲蹈行先王光大之道,施正於我童子。童子,成王。

[疏]“呜呼”至“冲子”○正义曰:周公又叹而呼召公曰:“呜呼!君已!”“已”,辞也。既叹乃复言曰:“君当是我之留,勿非我也。我亦不敢安於上天之命,故不敢不留。君何不长远念天之威罚?祸福难量,当勤教於我下民,使无尤过违法之阙。惟今天下众人,共诚心存在我后嗣子孙。观其政之善恶,若此嗣王大不能恭承上天下地,绝失先王光大之道,令使众人失望,我若退老在家,则不能得知,何得不留辅王也?天命不易,言甚难也。天难信,恶则去之,不常在一家,是难信也。天子若不称天意,乃坠失其王命,不能经久历远,其事可不慎乎?继嗣前人先王之大业,恭奉其明德也,正在今我小子旦。”周公自言已身当恭奉其先王之明德,留辅佐王。“非能有所改正,但欲蹈行先王光大之道,施政於我童子”。童子谓成王,意欲奉行先王之事,以教成王也。○传“叹而”至“不留”○正义曰:叹而言曰:“呜呼!君已!”“已”是引声之辞,既呼君奭,叹而引声,乃复言曰:“君当是我之留。”以其意不说,故令是我而勿非我。“我不敢安於上天之命”,孔意当谓天既命周,我当成就周道,故不敢不留。

又曰:“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无德去之,是天不可信,故我以道惟安宁王之德,谋欲延久。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言天不用令释废於文王所受命,故我留佐成王。

[疏]“又曰”至“受命”○正义曰:周公又言曰:“天不可信,无德则去之,是其不可信也。天难信之,故恐其去我周家,故我以道惟安行宁王之德,谋欲延长之。我原上天之意,不用令废於文王所受命,若嗣王失德,则还废之,故我当留佐成王也。”○传“无德”至“延久”○正义曰:此经言“又曰”,传不明解。郑云“人又云”,则郑玄以此“又曰”为周公称人之言也。王肃云:“重言天不可信,明己之留盖畏其天命。”则肃意以周公重言,故称“又曰”。孔虽不解,当与王肃意同。言“宁王”者,即文王也,郑、王亦同。

公曰:“君奭,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已放桀,受命为天子。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尹挚佐汤,功至大天。谓致太平。○挚音至。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太甲继汤,时则有如此伊尹为保衡,言天下所取安,所取平。在太戊,太甲之孙。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伊陟、臣扈率伊尹之职,使其君不陨祖业,故至天之功不陨。巫咸治王家,言不及二臣。○陨,于敏反。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祖乙,殷家亦祖其功,时贤臣有如此巫贤。贤,咸子。巫,氏。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高宗即位,甘盘佐之,后有傅说。○说音悦。

[疏]“公曰君奭”至“甘盘”○正义曰:言“时则有若”者,言当其时有如此人也。指谓如此伊尹、甘盘,非谓别有如此人也。以汤是殷之始王,故言“在昔”、“既受命”,见其为天子也。以下“在太甲”、“在武丁”,亦言其为天子之时,有如此臣也。成汤未为天子,已得伊尹,言“既受命”者,以功格皇天,在受命之后,故言“既受命”也。“皇天”之与“上帝”,俱是天也,变其文尔。其功至於天帝,谓致太平而天下和之也。保衡、伊尹,一人也。异时而别号。“伊尹”之下,已言“格于皇天”,“保衡”之下不言“格于皇天”,从可知也。“伊陟、臣扈”,言“格于上帝”,则其时亦致太平,故与伊尹文异而事同。巫咸、巫贤、甘盘盖功劣於彼三人,故无格天之言。○传“尹挚”至“太平”○正义曰:伊尹名挚,诸子传记名有其文。“功至大天”犹尧“格于上下”,知其“谓致太平”也。○传“太甲”至“取平”○正义曰:据《太甲》之篇及诸子传记,太甲犬臣惟有伊尹,知即保衡也。《说命》云:“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佑我烈祖,格于皇天。”《商颂·那》祀成汤称为“烈祖”,“烈祖”,汤之号,言保衡佐汤,明保衡即是伊尹也。《诗》称“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郑玄云:“阿,倚。衡,平也。伊尹汤所依倚而取平。”至太甲改曰保衡,保,安也,言天下所取安,所取平。此皆三公之官,当时为之号也。孔以《太甲》云“嗣王不惠於阿衡”,则《太甲》亦曰阿衡,与郑异也。○传“太甲之孙”○正义曰:《史记·殷本纪》云,太甲崩,子沃丁立。崩,弟太庚立。崩,子小甲立。崩,弟雍已立。崩,弟太戊立。是太戊为太甲之孙,太庚之子。《三代表》云,小甲,太庚弟;雍己、太戊又是小甲弟,则太戊亦是沃丁弟,太甲子。《本纪》、《世表》俱出马迁,必有一误。孔於《咸乂》序传云“太戊,沃丁弟之子”,是太戊为太甲之孙也。○传“伊陟”至“二臣”○正义曰:伊尹“格于皇天”,此伊陟、臣扈云“格于上帝”,其事既同,如此二臣能率循伊尹之职,辅佐其君,使其君不陨祖业,故至天之功亦不陨坠也。《夏社》序云:“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疑至》、《臣扈》。”则汤初有臣扈,已为大臣矣,不得至今仍在,与伊尹之子同时立功。盖二人名同,或两字一误也。案《春秋》范武子光辅五君,或臣扈事汤而又事太戊也。“格于上帝”之下乃言“巫咸乂王家”,则巫咸亦是贤臣,俱能绍治王家之事而已,其功不得至天,言不及彼二臣。○传“祖乙”至“巫氏”○正义曰:《殷本纪》云,中宗崩,子仲丁立。崩,弟外壬立。崩,弟河亶甲立。崩,子祖乙立。则祖乙是太戊之孙也。孔以其人称“祖”,故云“殷家亦祖其功”。贤是咸子,相传云然。父子俱称为“巫”,知“巫”为氏也。○传“高宗”至“傅说”○正义曰:《孔命》篇高宗云:“台小子旧学于甘盘,既乃遯於荒野。”高宗未立之前已有甘盘,免丧不言,乃求傅说,明其即位之初,有甘盘佐之,甘盘卒后有傅说。计傅说当有大功,此惟数六人,不言傅说者,周公意所不言,未知其故。

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言伊尹至甘盘六臣佐其君,循惟此道,有陈列之功,以安治有殷,故殷礼能升配天,享国久长,多历年所。天惟纯佑命,则商实百姓。殷礼配天,惟天大佑助其王命,使商家百姓丰实,皆知礼节。

[疏]“率惟”至“百姓”○正义曰:此伊尹、甘盘六臣等辅佐其君,率循此为臣之道,有陈列之功,以安治有殷,故殷有安上治民之礼,升配上天,享国多历年之次所。天惟大佑助其为王之命,则使商家富实百姓,为令使商之百姓家给人足,皆知礼节也。○传“言伊”至“年所”○正义曰:“率”训循也。说贤臣佐君云“循惟此道”,当谓循此为臣之道。尽忠竭力以辅其君,故有陈烈於世,以安治有殷,使殷王得安治民。故殷得此安上治民之礼,能升配上天。天在人上,故谓之“升”。为天之子,是“配天”也。享国久长,多历年所。○传“殷礼”至“礼节”○正义曰:殷能以礼配天,故天降福。天惟大佑助其王命,风雨以时,年穀丰稔,使商家百姓丰实,家给人足。管子曰:“衣食足,知荣辱。仓廪实,知礼节。”

王人罔不秉德,明恤小臣,屏侯甸。自汤至武丁,其王人无不持德立业,明忧其小臣,使得其人,以为蕃屏侯甸之服。小臣且忧得人,则大臣可知。○屏,宾领反。矧咸奔走,惟兹惟德称,用又厥辟。王犹秉德忧臣,况臣下得不皆奔走?惟王此事,惟有德者举,用治其君事。○辟,必亦反。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一人,天子也。君臣务德,故有事於四方,而天下化服。如卜筮,无不是而信之。

[疏]“王人”至“是孚”○正义曰:“王人”谓与人为王,言此上所说成汤、太甲、太戊、祖乙、武丁,皆王人也。无不持德立业,明忧小臣。虽则小臣,亦忧使得其贤人,以蕃屏侯甸之服。王恐臣之不贤,尚以为忧,况在臣下得不皆勤劳奔走,惟忧王此求贤之事,惟求有德者举之,用治其君之事乎?君臣共求其有德,所在职事皆治,天子一人有事於四方,天下咸化而服。如有卜筮之验,无不是而信之。贤臣助君,致使大治,我留不去,亦当如此也。○传“自汤”至“可知”○正义曰:王肃云:“王人犹君人也。”“无不持德立业”,谓持人君之德,立王者之事业。人君之德在官贤人,官得其人,则事业立,故传以“立业”配“持德”。明忧小臣之不贤,忧欲使得其人,以为蕃屏侯甸之服也。小臣且忧得人,则大臣忧之可知。侯甸尚思得其人,朝廷思之必矣。王肃云:“小臣,巨之微者,举小以明大也。”○传“王犹”至“君事”○正义曰:君之所重,莫重於求贤。官之所急,莫急於得人。故此章所陈,惟言君忧得人,臣能举贤。以王之尊,犹尚秉德忧臣,况其臣下得不皆奔走?惟王此求贤之事,惟有德者必举之,置於官位用治其君事也。○传“一人”至“信之”○正义曰:《礼》天子自称曰予一人,故为天子也。君臣务求有德,众官得其人,从上至下,递相师法,职无大小,莫不治理,故天子有事於四方,发号出令而天下化服。譬如卜筮,无不是而信之。事既有验,言如是则人皆信之。

公曰:“君奭,天寿平格,保乂有殷,有殷嗣,天灭威。言天寿有平至之君,故安治有殷。有殷嗣子纣,不能平至,天灭亡,加之有威。今汝永念,则有固命,厥乱明我新造邦。”今汝长念平至者安治,反是者灭亡。以为法戒,则有坚固王命,其治理足以明我新成国矣”

[疏]“公曰君奭天”至“造邦”○正义曰:周公呼召公曰:“君奭,皇天赋命,寿此有平至之君。”言有德者必寿考也。“殷之先王有平至之德,故能安治有殷”。言故得安治也。“有殷嗣子纣不能平至,故天灭亡而加之以威。今汝奭当长念天道,平至者安治,不平至者灭亡。以此为法戒,则有坚固王命,其治理足以明我新成国矣”。○传“言天”至“以威”○正义曰:“格”训至也。“平”谓政教均平,“至”谓道有所至也。言“不吊”,谓道有不至者。此言“格”,谓道至者。“天寿有平至之君”,有平至之德,则天与之长寿,则知中宗高宗之属身是也。由其君有平至之德,故能安治有殷,言有殷国安而民治也。有殷嗣子纣,其德不能平至,国不安,民不治,故天灭亡之而加之以威也。孔传之意,此经专说君之善恶,其言不及臣也。王肃以为兼言君臣,注云:“殷君臣之有德,故安治有殷。言是者,不可不法殷家有良臣也。”郑注以为专言臣事,“格”谓至於天也。与孔不同。○传“今汝”至“国矣”○正义曰:上句言善者兴而恶者亡,此句令其长安治及念明道。念上二者,故言“今汝长念平至者而安治,反是者灭亡”。念此以为法戒,则有坚固王命,王族必不倾坏。若能如此,其治理足以光明我新成国矣。周自武王伐纣,至此年岁末多,对殷而言故为新国。传意言不及臣,周公说此事者,盖言兴灭由人,我欲辅王,使为平至之君。

公曰:“君奭,在昔上帝,割申劝宁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在昔上天,割制其义,重劝文王之德,故能成其大命於其身。谓勤德以受命。○重,直用反。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文王庶几能修政化,以和我所有诸夏,亦惟贤臣之助为治,有如此虢、闳。闳,氏。虢,国;叔,字;文王弟。夭,名。○虢,寡白反,徐公伯反。闳音宏。夭,於表反,徐於骄反。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散、泰、南宫皆氏。宜生、颠、括皆名。凡五臣佐文王为胥附、奔走、先后、御侮之任。

[疏]“公曰君奭”至“厥躬”○正义曰:公呼召公曰:“君奭,在昔上天断割其义,重劝文王之德。以文王有德,劝勉使之成功,故文王能成之命於其身。”言文王能顺天之意,勤德以受命。○传“在昔”至“受命”○正义曰:文王去此未久,但欲远本天意,故云“在昔上天”,作久远言之。“割制”谓切割绝断之意,故云“割制其义”。“重劝文王之德”者,文王既已有德,上天佑助而重劝勉,文王顺天之意,故其能成大命於其身。王谓勤行德义,以受天命。○传“文王”至“夭名”○正义曰:文王未定天下,庶几能修政化,以和我所有诸夏,谓三分有二属己之诸国也。僖五年《左传》云“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是虢叔为文王之弟。虢,国名。叔,字。凡言人之名氏,皆上氏下名,故闳、散、泰、南宫皆氏,夭、宜生、颠、括皆名也。○传“散泰”至“之任”○正义曰:《诗·绵》之卒章称文王有疏附、先后、奔奏、御侮之臣,《毛传》云:“率下亲上曰疏附,相通前后曰先后,喻德宣誉曰奔奏,武臣折冲曰御侮。”郑笺云:“疏附使疏者亲也,奔奏使人归趋之。”《诗》言文王有此四种之臣,经历言五臣之名,故知五臣佐文王为此任也。此四事者五臣共为此任,非一臣当一事也。郑云:“不及吕望者,太师致文王以大德,周公谦不可以自比。”

又曰,无能往来,兹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国人。有五贤臣,犹曰其少,无所能往来。而五人以此道法教文王以精微之德,下政令於国人。言虽圣人,亦须良佐。亦惟纯佑,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时昭文王。文王亦如殷家惟天所大佑,文王亦秉德蹈知天威,乃惟是五人明文王之德。迪见冒闻于上帝,惟时受有殷命哉!言能明文王德,蹈行显见,覆冒下民,彰闻上天,惟是故受有殷之王命。○见,贤遍反,注同。冒,莫报反,下同,马作勖,勉也。闻音问,或如字。

[疏]“又曰”至“命哉”○正义曰:文王既有贤臣五人,又复言曰:“我之贤臣犹少,无所能往来。五人以此道法教文王以微蔑精妙之德,下政令於国人。德政既善,为天所佑。文王亦如殷家,惟为天所大佑。文王亦秉德,蹈知天威。文王德如此者,乃惟是五人明文王之德使然也。五人能明文王德,使蹈行显见,覆冒下民,闻於上天,惟是之故得受有殷王之命哉!”言文王之圣,犹须良佐,我所以留辅成王。○传“有五”至“良佑”○正义曰:“无能往来”一句,周公假为文王之辞。言文王有五贤臣,犹恨其少。又复言曰:“我臣既少,於事无能往来。”谓去还理事,未能周悉,言其好贤之深,不知厌足也。“迪”,道。“彝”,法也。“蔑”,小也,小谓精微也。而五人以此道法教文王以精微之德,用此精微之德下教令於国人。言虽圣人,亦须良佐,以见成王须辅佐之甚也。郑玄亦云:“蔑,小也。”

武王惟兹四人,尚迪有禄。文王没,武王立,惟此四人,庶几辅相武王蹈有天禄。虢叔先死,故曰四人。○相,息亮反。后暨武王,诞将天威,咸刘厥敌。言此四人后与武王皆杀其敌。谓诛纣。惟兹四人,昭武王,惟冒丕单称德。惟此四人,明武王之德,使布冒天下,大尽举行其德。

[疏]“武王”至“称德”○正义曰:文王既没,武王次立,武功初立,惟此四人,庶几辅相武王蹈有天下之禄。其后四人,与武王大行天之威罚,皆与共杀其强敌,谓其诛纣也。武王之有天下,惟此四人明武王之德,惟武王布德,覆冒天下,此四人大尽举行武王之德。言武王亦得良臣之力。○传“文王”至“四人”○正义曰:文王受命九年而崩,十三年方得杀纣。“文王没,武王立”,谓武王初立之时,惟此四人而已。“庶几辅相武王蹈有天禄”,初立则有此志,故下句言后与武王杀纣也。“虢叔先死,故曰四人”,以是文王之弟,其年应长,故言“先死”也。郑玄疑不知谁死,注云:“至武王时,虢叔等有死者,馀四人也。”○传“惟此”至“其德”○正义曰:“单”,尽。“称”,举也。使武王之德布冒天下,是此四人之力,言此四人大尽举行武王之德也。

今在予小子旦,若游大川,予往暨汝奭其济小子,同未在位,诞无我责。我新还政,今任重在我小子旦,不能同於四方。若游大川,我往与汝奭其共济渡成王,同於未在位即政时,汝大无非责我留。收罔勖不及,耇造德不降,我则鸣鸟不闻,矧曰其有能格?”今与汝留辅成王,欲收教无自勉不及道义者,立此化,而老成德不降意为之。我周则鸣凤不得闻,况曰其有能格于皇天乎?

[疏]“今在”至“能格”○正义曰:周公言:“我新还政成王,今任之重者,其在我小子之身也。我不能同於四人辅文武,使有大功德,但苟求救溺而已。譬如游於大川,我往与汝奭其共济渡小子成王,用心辅弼,同於成王未在位之时。恐其未能嗣先人明德,我当与汝辅之,汝大无非责我之留也。我留与汝辅王者,欲收教无自勉力不及道义者。我今欲立此化,而老成德之人不降意为之。我周家则鸣凤之鸟尚不得闻知,况曰其有能格於皇天者乎?”○传“我新”至“我留”○正义曰:周公既已还政,则是舍重任矣。而犹言“今任重在我小子旦”者,周公既摄王政,又须传授得人,若其不能负荷,仍是周公之责,以嗣子劣弱,故言“今任重犹在我小子旦”也。彼四人者能翼赞初基,佑成王业,我不能同於四人,望有大功,惟求救弱而已。《诗》云“泳之游之”,《左传》称“阎敖游涌而逸”,则“游”者入水浮渡之名。譬若成王在大川,我往与汝奭其同共济渡成王。若云从此向川,故言“往”也。○传“今与”至“天乎”○正义曰:王朝之臣有不勉力者,今与汝留辅成王者,正欲收敛教诲。无自勉力不及道义者,当教之勉力,使其及道义也。我欲成立此化,而老成德之人不肯降意为之。我周家则鸣凤尚不闻知,况曰其有能如伊尹之辈,使其功格於皇天乎?言太平不可冀也。经言“耇造德不降”者,周公以己年老应退而留,因即传言己类,言己若退,则老成德者悉皆退自逸乐,不肯降意为之。政无所成,祥瑞不至,我周家则鸣凤不得闻。则凤是难闻之鸟,必为灵瑞之物,故以“鸣鸟”为鸣凤。孔子称“凤鸟不至”,是凤鸟难闻也。《诗·大雅·卷阿》之篇歌成王之德,其九章曰:“凤皇鸟矣,于彼高冈。”郑云:“因时凤皇至,固以喻焉。”则成王之时凤皇至也。《大雅》正经之作,多在周公摄政之后,成王即位之初,则周公言此之时已凤皇至,见太平矣。而复言此者,恐其不复能然,故戒之。此经之意,言功格上天,难於致凤,故以鸣凤况之格天。案《礼器》云:“升中于天,而凤皇降,龟龙假。”“升中”谓功成告天也。如彼《记》文,似功至於天,凤皇乃降,此以鸣凤易致况格天之难者乎。《记》以龙凤有形,是可见之物,故以凤降龙至为成功之验,非言成功告天,然后此物始至也。

公曰:“呜呼!君,肆其监于兹。我受命无疆惟休,亦大惟艰。以朝臣无能立功至天,故其当视於此,我周受命无穷惟美,亦大惟艰难,不可轻忽,谓之易治。告君乃猷裕,我不以后人迷。”告君汝谋宽饶之道,我留与汝辅王,不用后人迷惑,故欲教之。

[疏]“公曰呜呼”至“人迷”○正义曰:周公叹而呼召公曰:“呜呼!君,我以朝臣无能立功至天之故,故君其当视於此。”谓视此朝臣无能立功之事。“我周家受天之命,无有境界惟美,亦大惟艰难,不可轻忽,谓之易治。我今告君,汝当谋宽饶之道以治下民,使其事可法,我不用使后世人迷惑,故欲教之也”。○传“告君”至“教之”○正义曰:“猷”训为谋,告君汝谋宽饶之道,故当以宽饶为法。我留与汝辅王,不用使后人迷惑怪之。无法则迷惑,故欲与汝作法以教之。郑云:“召公不说似隘急,故令谋於宽裕也。”

公曰:“前人敷乃心,乃悉命汝,作汝民极。前人文武布其乃心为法度,乃悉以命汝矣,为汝民立中正矣。曰,汝明勖偶王,在亶乘兹大命。汝以前人法度明勉配王,在於成信,行此大命而已。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惟文王圣德,为之子孙无忝厥祖,大承无穷之忧。

[疏]“公曰前”至“之恤”○正义曰:周公又言曰,前人文武布其乃心制法度,乃悉命汝,为民立中正之道矣。治民之法已成就也,戒召公汝当以前人之法度明自勉力,配此成王,在於诚信,行此大命而已。言已有旧法,易可遵行也。惟文王圣德造始周邦,为其子孙欲令无忝厥祖,大承无穷之忧,故我与汝不可不辅。○传“前人”至“正矣”○正义曰:“乃”,缓辞,不训为汝。○传“汝以”至“而已”○正义曰:“勖”,勉也。“偶”,配也。“亶”,信也。汝当以前人法度明自勉力,配成王,在於诚信行大命而已。言其不复须劳心。传以“乘”为行,盖以乘车必行,故训“乘”为行。

公曰:“君,告汝朕允。告汝以我之诚信也。保奭,其汝克敬以予,监于殷丧大否。呼其官而名之,敕使能敬以我言,视於殷丧亡大否。言其大不可不戒。肆念我天威,予不允惟若兹诰,予惟曰:‘襄我二人。\’以殷丧大故,当念我天德可畏。言命无常,我不信惟若此诰。我惟曰:“当因我文武之道而行之。”汝有合哉!言曰:‘在时二人,天休滋至,惟时二人弗戡。’言汝行事,动当有所合哉!发言常在是文武,则天美周家,日益至矣,惟是文武不胜受。言多福。其汝克敬德,明我俊民在让,后人于丕时。其汝能敬行德,明我贤人在礼让,则后代将於此道大且是。

[疏]“公曰君告”至“丕时”○正义曰:周公呼召公曰:“君,我今告汝以我之诚信。”又呼其官而名之:“太保奭,其汝必须能敬以我之言,视於殷之丧亡。殷之丧亡,其事甚大,不可不戒慎。以殷丧大之故,当念我天德可畏。”言天命无常,无德则去之,甚可畏。“我不信惟若此诰而已。我惟言曰:‘当因我文武二人之道而行之。\’汝所行事,举动必当有所合哉!当与文王武王合也。汝所发言,常在是文王武王二人,则天美我周家,日日滋益至矣。其善既多,惟在是文武二人,不能胜受之矣。其汝能敬行德,明我贤俊之人在於礼让,则后人於此道大且是也。”○传“言汝”至“多福”○正义曰:“动当有所合哉”,举动皆合文武也。“发言常在是文武”,言非文武道则不言。

呜呼!笃棐时二人,我式克至于今日休。言我厚辅是文武之道而行之,或用能至于今日其政美。我咸成文王功于不怠,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俾。”今我周家皆成文王功于不懈怠,则德教大覆冒海隅日所出之地,无不循化而使之。

[疏]“呜呼”至“率俾”○正义曰:周公言而叹曰:“呜呼!我厚辅是二人之道而行之,我用能至於今日其政美。”言今日政美,由是文武之道。“我周家若能皆成文王之功,於事常不懈怠,则德教大覆四海之隅,至於日出之处,其民无不循我化,可臣使也”。戒召公与朝臣皆当法文王之功。

公曰:“君,予不惠若兹多诰,予惟用闵于天越民。”我不顺若此多诰而已,欲使汝念躬行之闵勉也。我惟用勉於天道加於民。

[疏]“公曰君予”至“越民”○正义曰:公呼召公曰:“君,我不徒惟顺如此之事多诰而已,欲使汝躬亲行之。我惟用勉力自强於天道,行化於民。”顾氏云:“我亦自用勉劝,躬行於天道,加益於民人也。”

公曰:“呜呼!君,惟乃知民德,亦罔不能厥初,惟其终。惟汝所知民德,亦无不能其初,鲜能有终,惟其终则惟君子。戒召公以慎终。○鲜,息浅反。祗若兹,往敬用治。”当敬顺我此言,自今以往,敬用治民职事。

[疏]“公曰呜呼”至“用治”○正义曰:周公叹而呼召公曰:“呜呼!君,惟汝知民之德行,亦无有不能其初,惟鲜能其终。”言行之虽易,终之实难,恐召公不能终行善政,故戒之以慎终。“汝当以敬顺我此言,自今以往,宜敬用此治民职事”。戒之使行善不懈怠也。○传“惟汝”至“慎终”○正义曰:《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是凡民之德,无不能其初,少能有终者。凡民皆如是,有终则惟君子。盖召公至此已说,恐其不能终善,故戒召公汝慎终也。郑云:“召公是时意说,周公恐其复不说,故依违托言民德以剀切之。”

《尚书正义》

1. 《尚书正义》卷一 尚书序

2. 《尚书正义》卷二 尧典第一

3. 《尚书正义》卷三 舜典第二

4. 《尚书正义》卷四 大禹谟第三

5. 《尚书正义》卷四 皋陶谟第四

6. 《尚书正义》卷五 益稷第五

7. 《尚书正义》卷六 禹贡第一

8. 《尚书正义》卷七 甘誓第二

9. 《尚书正义》卷七 五子之歌第三

10.《尚书正义》卷七 胤征第四

11.《尚书正义》卷八 汤誓第一

12.《尚书正义》卷八 仲虺之诰第二

13.《尚书正义》卷八 汤诰第三

14.《尚书正义》卷八 伊训第四

15.《尚书正义》卷八 太甲上第五

16.《尚书正义》卷八 太甲中第六

17.《尚书正义》卷八 太甲下第七

18.《尚书正义》卷八 咸有一德第八

19.《尚书正义》卷九 盘庚上第九

20.《尚书正义》卷九 盘庚中第十

21.《尚书正义》卷九 盘庚下第十一

22.《尚书正义》卷十 说命上第十二

23.《尚书正义》卷十 说命中第十三

24.《尚书正义》卷十 说命下第十四

25.《尚书正义》卷十 高宗肜日第十五

26.《尚书正义》卷十 西伯戡黎第十六

27.《尚书正义》卷十 微子第十七

28.《尚书正义》卷十一 泰誓上第一

29.《尚书正义》卷十一 泰誓中第二

30.《尚书正义》卷十一 泰誓下第三

31.《尚书正义》卷十一 牧誓第四

32.《尚书正义》卷十一 武成第五

33.《尚书正义》卷十二 洪范第六

34.《尚书正义》卷十三 旅獒第七

35.《尚书正义》卷十三 金縢第八

36.《尚书正义》卷十三 大诰第九

37.《尚书正义》卷十三 微子之命第十

38.《尚书正义》卷十四 康诰第十一

39.《尚书正义》卷十四 酒诰第十二

40.《尚书正义》卷十四 梓材第十三

41.《尚书正义》卷十五 召诰第十四

42.《尚书正义》卷十五 洛诰第十五

43.《尚书正义》卷十六 多士第十六

44.《尚书正义》卷十六 无逸第十七

45.《尚书正义》卷十六 君奭第十八

46.《尚书正义》卷十七 蔡仲之命第十九

47.《尚书正义》卷十七 多方第二十

48.《尚书正义》卷十七 立政第二十一

49.《尚书正义》卷十八 周官第二十二

50.《尚书正义》卷十八 君陈第二十三

51.《尚书正义》卷十八 顾命第二十四

52.《尚书正义》卷十九 康王之诰第二十五

53.《尚书正义》卷十九 衰毕命第二十六

54.《尚书正义》卷十九 君牙第二十七

55.《尚书正义》卷十九 冏命第二十八

56.《尚书正义》卷十九 吕刑第二十九

57.《尚书正义》卷二十 文侯之命第三十

58.《尚书正义》卷二十 费誓第三十一

59.《尚书正义》卷二十 秦誓第三十二

十三经注疏

1.《周易正义》

2.《尚书正义》

3.《毛诗正义》

4.《周礼注疏》

5.《仪礼注疏》

6.《礼记正义》

7.《春秋左传正义》

8.《春秋公羊传注疏》

9.《春秋谷梁传注疏》

10.《孝经注疏》

11.《论语注疏》

12.《尔雅注疏》

13.《孟子注疏》

八字精批八字合婚流年2024姻缘分析

不知命的人,总是身不由已,升势起运的方法就在你的八字命盘里。

婚前担心婚运不佳,婚后一直家运不旺,八字婚书,既能合婚,亦可调运。

2024甲辰龙年,九火运来临,精准详批运势机遇,助你收获爱情、事业高升、财富暴涨:

你的正缘是谁?何时出现?没有人知道。唯有八字会提示你上等婚缘的出现。

未婚 已婚
下一篇:46.《尚书正义》卷十七 蔡仲之命第十九
上一篇:44.《尚书正义》卷十六 无逸第十七

相关推荐

1.《尚书正义》卷一 尚书序

2.《尚书正义》卷二 尧典第一

3.《尚书正义》卷三 舜典第二

4.《尚书正义》卷四 大禹谟第三

5.《尚书正义》卷四 皋陶谟第四

6.《尚书正义》卷五 益稷第五

7.《尚书正义》卷六 禹贡第一

8.《尚书正义》卷七 甘誓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