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秋水第十七【一】
【一】【释文】借物名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诸崖之间,不辩牛马【一】。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二】。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三】。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四】。」
【一】【注】言其广也。
【疏】河,孟津也。泾,通也。涘,岸也。涯,际也。诸,洲也,水中之可居曰洲也。大水生于春而旺于秋,素秋阴气猛盛,多致霖雨,故秋时而水至也。既而凡百川谷,皆灌注黄河,通流盈满,其水甚大,涯岸旷阔,洲诸迢遥,遂使隔水远看,不辨牛之与马也。
【释文】《秋水》李云:水生于春,壮于秋。白虎通云:水,准也。《灌河》古乱反。《泾流》音经。司马云:泾,通也。崔本作径,云:直度曰径。又云:字或作泾。《两涘》音俟,涯也。《诸》司马云:水中可居曰诸。释名云:诸,遮也,体高,能遮水使从旁回也。《崖》字又作涯,亦作厓,并同。《不辩牛马》辩,别也。言广大,故望不分别也。
【二】【疏】河伯,河神也,姓冯,名夷,华阴潼堤乡人,得水仙之道。河既旷大,故欣然懽喜,谓天下荣华盛美,尽在己身。
【释文】《河伯》姓冯,名夷,一名冰夷,一名冯迟,已见大宗师篇。一云:姓吕,名公子,冯夷是公子之妻。◎庆藩案:〔文选〕枚乘七发注引许慎曰:冯迟,河伯也。释文云:河伯,姓冯名夷,一名冯迟。迟夷二字,古通用也。淮南齐俗训冯夷得道以潜大川,许注:冯夷,河伯也,华阴潼乡隄首里人,服八石,得水仙。诗小雅四牡篇周道倭迟,韩诗作委夷。颜籀匡(俗)〔谬〕正(谬)〔俗〕云:古迟夷通,此其证。高注淮南原道篇:冯夷,或曰冯迟,古之得道能御阴阳者也。《为尽》津忍反。
【三】【疏】北海,今莱州是。望洋,不分明也,水日相映,故望洋也。若,海神也。河伯沿流东行,至于大海,聊复顾眄,不见水之端涯,方始迴旋面目,高视海若,仍慨然发歎,託之野语。而百是万之一,诚未足以自多,遂(为)〔谓〕无如己者,即河伯之谓也。此乃鄙俚之谈,未为通论耳。
【释文】《北海》李云:东海之北是也。《面目盳》莫刚反,又音旁,又音望。本一作望。◎卢文弨曰:今本盳作望。《洋》音羊。司马崔云:盳洋,犹望羊,仰视貌。《向若》向徐音嚮,许亮反。司马云:若,海神。◎庆藩案释文引司马崔本作盳洋,云盳洋犹望羊,仰视貌。今案洋羊皆假借字,其正字当作阳。论衡骨相篇武王望阳,言望视太阳也。太阳在天,宜仰而观,故训为仰视。《闻道百》李云:万分之一也。◎家世父曰:李轨云:闻道百,万分之一也。今案闻字对下(听)〔睹〕字为言。闻道虽多而不知其无穷也,以意度其然而自信其有进焉者,及(昧)〔睹〕(一)其无穷,乃始爽然自失也。百者,多词也,李注非是。◎庆藩案百,古读若搏,与若韵。汉书邹阳传鸷鸟絫百,与鹗韵。蔡邕独断蜡祝辞岁取千百,与宅壑作韵。
【四】【注】知其小而不能自大,则理分有素,跂尚之情无为乎其间。
【疏】方,犹道也。世人皆以仲尼删定六经为多闻博识,伯夷让国清廉,其义可重。复有通人达士,议论高谈,以伯夷之义为轻,仲尼之闻为寡,即河伯尝闻,窃未之信。今见大海之弘博,浩汗难穷,方觉昔之所闻,谅不虚矣。河伯向不至海若之门,于事大成危殆。既而所见狭劣,则长被(〈口虽〉)〔嗤〕笑于大道之家。
【释文】《今我睹》旧音睹。案说文,睹今字,睹古字,睹,见也。崔本作今睹我,云:睹,示也。《大方之家》司马云:大道也。《理分》扶问反,后同。
【校】(一)两睹字依下正文改。
北海若曰:「井¨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一)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一】。今尔出于崖(二)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二】。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三】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三)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四)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四】!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五】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六】五帝之所连(五),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七】。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八】?」
【一】【注】夫物之所生而安者,趣各有极。
【疏】海若知河伯之狭劣,举三物以譬之。夫坎井之¨,闻大海无风而洪波百尺,必不肯信者,为拘于虚域也。夏生之虫,至秋便死,闻玄冬之时,水结为冰,雨凝成霰,必不肯信者,心厚于夏时也。曲见之士,偏执之人,闻说虚通至道,绝圣弃智,大豪末而小泰山,寿殇子而夭彭祖,而必不信者,为束缚于名教故也。而河伯不至洪川,未逢海若,自矜为大,其义亦然。
【释文】《以语》如字,下同。◎王引之曰:¨,本作鱼,后人改之也。太平御览时序部七、鳞介部七、虫豸部一引此,并云井鱼不可以语于海,则旧本作鱼可知。且释文于此句不出¨字,直至下文塪井之¨,始云¨本又作蛙,户蜗反,引司马注云,¨,水虫,形似虾蟇,则此句作鱼不作¨明矣。若作¨,则户蜗之音,水虫之注,当先见于此,不应至下文始见也。再以二证明之:鸿烈原道篇,夫井鱼不可与语大,拘于隘也,梁张绾文,井鱼之不识巨海,夏虫之不见冬冰,(水经赣水注云:聊记奇闻,以广井鱼之听。)皆用庄子之文,则庄子之作井鱼益明矣。井九三,井谷射鲋,郑注曰:所生鱼无大鱼,但多鲋鱼耳。(见刘逵吴都赋注。)困学纪闻(卷十)引御览所载庄子曰,用意如井鱼者,吾为钩缴以投之,吕氏春秋谕大篇曰,井中之无大鱼也,此皆井鱼之证。后人以此篇有塪井¨之语,而荀子亦云坎井之¨不可与语东海之乐,(见正论篇。)遂改井鱼为井¨,不知井自有鱼,无烦改作¨也。自有此改,世遂动称井¨夏虫,不复知有井鱼之喻矣。《于虚》音墟。本亦作墟。风俗通云:墟,虚也。崔云:拘于井中之空也。◎王念孙曰:崔注拘于虚曰,拘于井中之空也。案崔训虚为空,非也。虚与墟同,故释文云,虚本亦作墟。广雅曰:墟,凥也。(凥古居字。)文选西征赋注引声类曰:墟,故所居也。凡经传言丘墟者,皆谓故所居之地。言井鱼拘于所居,故不知海之大也。鱼居于井,犹河伯居于涯涘之间,故下文曰,今尔出于涯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也。《夏虫》户嫁反。◎庆藩案文选孙兴公天台山赋注引司马云:厚信其所见之时也。释文阙。◎又案司马训笃为厚,成疏心厚于夏时,即用司马义。其说迂曲难通。尔雅释诂:笃,固也。论语泰伯篇笃信好学,谓信之固也。礼儒行笃行而不倦,谓行之固也。后汉延笃字叔坚,坚亦固也。凡鄙陋不达谓之固,夏虫为时所蔽而不可语冰,故曰笃于时。笃字正与上下文拘束同义。《曲士》司马云:乡曲之士也。
【二】【注】以其知分,故可与言理也。
【疏】河伯驾水乘流,超于崖涘之表,适逢海若,仍于瀚海之中,详观大壑之无穷,方鄙小河之陋劣。既悟所居之有限,故可语大理之虚通也。
【三】【疏】尾闾者,泄海水之所也;在碧海之东,其处有石,阔四万里,厚四万里,居百川之下尾而为闾族,故曰尾闾。海水沃著即焦,亦名沃焦也。山海经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此言迂诞,今不详载。春雨少而秋雨多,尧遭水而汤遭旱。故海之为物也,万川归之而不盈,沃焦泻之而不虚,春秋不变其多少,水旱不知其增减。论其大也,远过江(海)〔河〕(六)之流,优劣悬殊,岂可语其量数也!
【释文】《尾闾》崔云:海东川名。司马云:泄海水出外者也。《泄之》息列反,又与世反。◎庆藩案文选嵇叔夜养生论注引司马云:尾闾,水之从海外出者也,一名沃焦,在东大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称尾。闾者,聚也,水聚族之处,故称闾也。在扶桑之东,有一石,方圆四万里,厚四万里,海水注者无不燋尽,故曰沃燋。较释文所引加详。《量数》音亮。注及下同。
【四】【注】穷百川之量而县于河,河县于海,海县于天地,则各有量也。此发辞气者,有似乎观大可以明小,寻其意则不然。夫世之所患者,不夷也,故体大者(快)〔怏〕(七)然谓小者为无馀,质小者块然谓大者为至足,是以上下夸跂,俯仰自失,此乃生民之所惑也。惑者求正,正之者莫若先极其差而因其所谓。所谓大者至足也,故秋毫无以累乎天地矣;所谓小者无馀也,故天地无以过乎秋毫矣;然后惑者有由而反,各知其极,物安其分,逍遥者用其本步而游乎自得之场矣。此庄子之所以发德音也。若如惑者之说,转以小大相倾,则相倾者无穷矣。若夫睹大而不安其小,视少而自以为多,将奔驰于胜负之竟而助天民之矜夸,岂达乎庄生之旨哉!
【疏】存,在也。奚,何也。夫覆载万物,莫大于天地;布气生化,莫大于阴阳也。是以海若比形于天地,则无等级以寄,言受气于阴阳,则是阴阳象之一物也。故託诸物以为譬,犹小木小石之在太山乎,而海若于天理在乎寡少,物各有量,亦何足以自多!
【释文】《而县》音玄。下同。《怏然》于亮反,又于良反。《之竟》音境。
【五】【疏】礨空,蚁穴也。稊,草似稗而米甚细少也。中国,九州也。夫四海在天地之间,九州居四海之内,岂不似蚁孔之居大泽,稊米之在大仓乎,言其大小优劣有如此之悬也。
【释文】《礨》力罪反,向同,崔音垒,李力对反。《空》音孔。垒孔,小穴也。李云:小封也。一云:蚁冢也。◎家世父曰:释文引崔云,礨空小穴也。李轨云,小封也。一云蚁塚。今案礨空自具两义,言高下之势也。礨者,突然而高;空者,洼然而下。大泽之中,或坟起,或夸深,高下起伏,自然之势常相因也,故谓之礨空。司马相如上林赋丘墟掘礨,亦同此义。言丘墟之势,或掘而成穴,或垒而成垤也。《稊米》徒兮反。司马云:稊米,小米也。李云:稊草也。案郭注尔雅,稊似稗,稗音蒲卖反。《大仓》音泰。
【六】【注】小大之辨,各有阶级,不可相跂。
【疏】号,名号也。卒,众也。夫物之数不止于万,而世间语便,多称万物,人是万数之一物也。中国九州,人众聚集,百穀所生,舟车来往,在其万数,亦处一焉。然以人比之万物,九州方之宇宙,亦无异乎一豪之在马体,曾何足以介怀也!
【释文】《人卒》尊忽反。司马云:众也。崔子恤反,云:尽也。◎家世父曰:释文引司马云,卒,众也,崔云,尽也。案人卒九州,言极九州之人数。卒者,尽词也。九州之大,人数之繁,其在天之中,要亦万物之一而已。崔说是。◎俞越曰:人卒二字,未详何义。司马训卒为众,崔训卒为尽,皆不可通。且下云人处一焉,则此不当以人言。人卒疑大率二字之误。人间世篇,率然拊之,释文曰,率或作卒。是率卒形似易误之证。率误为卒,因改大为人以合之。据至乐篇人卒闻之,盗跖篇人卒未有不兴名就利者,是人卒之文,本书所有,然施之于此,不可通矣。大率者,总计之辞。上云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又云计中国之在海内,计与大率,其义正同。
【七】【注】不出乎一域。
【疏】五帝连接而揖让,三王兴师而争夺,仁人殷忧于社稷,任士劬劳于职务,四者虽事业不同,俱理尽于毫末也。
【释文】《五常之所连》司马云:谓连续仁义也。崔云:连,续也。本亦作五帝。◎卢文弨曰:今本作五帝。◎家世父曰:江南古(庄)〔藏〕本连作运,似从运为妥。《所争》侧耕反。《任士之所劳》李云:任,能也。劳,服也。
【八】【注】物有定域,虽至知不能出焉。故起大小之差,将以申明至理之无辩也。
【疏】伯夷让五等以成名,仲尼论六经以为博,用斯轻物,持此自多,亦何异乎向之河伯自多于水!此通合前喻,并释前事少仲尼〔之〕(八)闻轻伯夷之义也。
【校】(一)赵谏议本作墟。(二)赵本作涯。(三)赵本无于字。(四)于字依世德堂本补。(五)阙误引江南古藏本连作运。(六)河字依正文改。(七)怏字依释文及世德堂本改。(八)之字依正文补。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豪〕末,可乎【一】?」
【一】【疏】夫形之大者,无过天地,质之小者,莫先毫末;故举大举小,以明禀分有差。河伯呈己所知,询于海若。又解:若以自足为大,吾可大于两仪;若以无馀为小,吾可小于毫末。河伯既其领悟,故物我均齐,所以述己解心,询其可不也。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一】,时无止【二】,分无常【三】,终始无故【四】。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五】,大而不多【六】,知量无穷【七】;证曏今故【八】,故遥而不闷,【九】掇而不跂【一○】,知时无止【一一】;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一二】,知分之无常也【一三】;明乎坦涂【一四】,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一五】,知终始之不可故也【一六】。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一七】;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一八】;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一九】。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豪〕(一)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二○】!」
【一】【注】物物各有量。
【疏】既领所疑,答曰不可。夫物之器量,禀分不同,随其所受,各得称适,而千差万别,品类无穷,称适之处,无大无小,岂得率其所知,抑以为定!
【二】【注】死与生皆时行。
【疏】新新不住。
【三】【注】得与失皆分。
【疏】所禀分命,随时变易。
【四】【注】日新也。
【疏】虽复终而复始,而未尝不新。
【五】【注】各自足也。
【疏】此下释量无穷也。以大圣之知,视于远理,察于近事,故毫末虽小,当体自足,无所寡少也。
【六】【注】亦无馀也。
【疏】天地虽大,当(离)〔体〕(二)无馀,故未足以自多也。不多则无夸,不寡则息企也。
【七】【注】揽而观之,知远近大小之物各有量。
【疏】以大人之知,知于物之器量,大小虽异,各称其情,升降不同,故无穷也。此结前物量无穷也。
【八】【注】曏,明也。今故,犹古今。
【疏】此下释时无止义也。曏,明也。既知小大非小大,则证明古今无古今也。
【释文】《证曏》许亮反。崔云:往也。向郭云:明也。又虚丈反。
【九】【注】遥,长也。
【一○】【注】掇,犹短也。
【疏】遥,长也。掇,短也。既知古今无古今,则知寿夭无寿夭。是故年命延长,终不厌生而悒闷;禀龄夭促,亦不欣企于遐寿;随变任化,未始非吾。
【释文】《掇》专劣反。郭云:短也。《而不跂》如字。一本作企。下注亦然。◎家世父曰:郭象注,遥,长也,掇,犹短也。说文:掇,拾取也。易疏:患至掇也,若手拾掇物然,言近而可掇取也。闷,如老子其政闷闷,不详明。跂者,所以行也。淮南子原道训跂行喙息,马蹄篇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谓烦劳也。知时无止,顺谓行之而已。故者非遥,无漠视也;今者非近,无强致也。郭象注未惬。
【一一】【注】证明古今,知变化之不止于死生也,故不以长而悒闷,短故为跂也。
【疏】此结前时无止义也。
【一二】【疏】此下释分无常义也。夫天道既有盈虚,人事宁无得丧!是以视乎盈虚之变,达乎得丧之理,故傥然而得,时也,不足为欣;偶尔而失,命也,不足为戚也。
【一三】【注】察其一盈一虚,则知分之不常于得也,故能忘其忧喜。
【疏】此结前分无常义也。
【一四】【注】死生者,日新之正道也。
【疏】此下释终始无故义也。坦,平也。涂,道也。不以死为死,不以生为生,死生无隔故。明乎坦然平等之大道者如此。
【释文】《坦》吐但反。
【一五】【疏】夫明乎坦然之道者,〔其〕(三)生也不足以为欣悦,其死也不足以为祸败。达死生之不二,何忧乐之可论乎!
【释文】《不说》音悦。
【一六】【注】明终始之日新也,则知故之不可执而留矣,是以涉新而不愕,舍故而不惊,死生之化若一。
【疏】此结前终始无故义。
【释文】《不愕》五各反。《舍故》音捨。
【一七】【注】所知各有限也。
【疏】强知者乖真,不知者会道。以此计之,当故不如也。
【一八】【注】生时各有年也。
【疏】未生之时,无喜所以无忧;既生之后,有爱所以有憎。
【一九】【注】莫若安于所受之分而已。
【疏】至小,智也;至大,境也。夫以有限之小智,求无穷之大境,而无穷之境未周,有限之智已丧,是故终身迷乱,返本无由,丧己企物而不自得也。
【二○】【注】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矣。若毫末不求天地之功,则周身之馀,皆为弃物;天地不见大于秋毫,则顾其形象,裁自足耳;将何以知细之定细,大之定大也!
【疏】夫物之禀分,各自不同,大小虽殊而咸得称适。若以小企大,则迷乱失性,各安其分,则逍遥一也。故毫末虽小,性足可以称大;二仪虽大,无馀可以称小。由此视之,至小之倪,何必定在于毫末!至大之域,岂独理穷于天地!
【释文】《之倪》五厓反,徐音诣。郭五米反。下同。
【校】(一)豪字依世德堂本改。(二)体字依上疏文改。(三)其字依下句补。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一】?」
【一】【疏】信,实也。世俗议论,未辩是非,佥言至精细者无复形质,至广大者不可围绕。未知此理情智虚实。河伯未达,故有此疑也。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一】。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异便(一)【二】。此势之有也【三】。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四】;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五】,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六】。
【一】【注】目之所见有常极,不能无穷也,故于大则有所不尽,于细则有所不明,直是目之所不逮耳。精与大皆非无也,庸讵知无形而不可围者哉!
【疏】夫以细小之形视于旷大之物者,必不尽其弘远,故谓之不可围。又以旷大之物观于细小之形者,必不晓了分明,故谓之无形质。此并未出于有境,岂是至无之义哉!
【二】【注】大小异,故所便不得同。
【疏】精,微小也。垺,殷大也。欲明小中之小,大中之大,禀气虽异,并不离有(中)〔形〕(二),天机自张,各有便宜也。
【释文】《垺》李普回反。徐音孚,谓盛也。郭芳尤反,崔音裒。《之殷》殷,众也。◎庆藩案殷,大也,故疏云大中之大,不当训众。《异便》婢面反。徐扶面反。注皆同。
【三】【注】若无形而不可围,则无此异便之势也。
【疏】大小既异,宜便亦殊,故知此势未超于有之也。
【四】【注】有精粗矣,故不得无形。
【疏】夫言及精粗者,必期限于形名之域,而未能超于言象之表也。
【释文】《精粗》七胡反。下同。
【五】【疏】无形不可围者,道也。至道深玄,绝于心色,故不可以名数分别,亦不可以数量穷尽。
【释文】《能分》如字。
【六】【注】唯无而已,何精粗之有哉!夫言意者有也,而所言所意者无也,故求之于言意之表,而入乎无言无意之域,而后至焉。
【疏】夫可以言辨论说者,有物之粗法也;可以心意致得者,有物之精细也;而神口所不能言,圣心〔所〕(三)不能察者,妙理也。必求之于言意之表,岂期必于精粗之间哉!
【释文】《不能论》本或作谕。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便下有耳字。(二)形字依下正文期于有形句改。(三)所字依上句补。
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一)【一】,不多仁恩【二】;动不为利【三】,不贱门隶【四】;货财弗争【五】,不多辞让【六】;事焉不借人【七】,不多食乎力【八】,不贱贪污【九】;行殊乎俗【一○】,不多辟异【一一】;为在从众【一二】,不贱佞谄【一三】;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一四】;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一五】。闻曰:『道人不闻【一六】,至德不得【一七】,大人无己【一八】。』约分之至也【一九】。」
【一】【注】大人者,无意而任天行也。举足而投诸吉地,岂出害人之涂哉!
【疏】夫大人应物,譬彼天行,运而无心,故投诸吉地,出言利物,终不害人也。
【二】【注】无害而不自多其恩。
【疏】慈泽类乎春阳,而不多遍行恩惠也。
【三】【注】应理而动,而理自无害。
【疏】应机而动,不域心以利物。
【释文】《为利》于伪反。
【四】【注】任其所能而位当于斯耳,非由贱之故措之斯职。
【疏】混荣辱,一穷通,故守门僕隶,不以为贱也。
【释文】《故措》七故反。
【五】【注】各使分定。
【疏】寡欲知足,守分不贪,故于彼货财,曾无争竞也。
【六】【注】适中而已。
【疏】率性谦和,用捨随物,终不矫情,饰辞多让。
【七】【注】各使自任。
【疏】愚智率性,工拙袭情,终不假借于人,分外求务。
【八】【注】足而已。
【疏】食于分内,充足而已,不多贪求,疲劳心力。
【九】【注】理自无欲。
【疏】体达玄道,故无情欲,非关苟贵清廉,贱于贪污。
【一○】【注】己独无可无不可,所以与俗殊。
【疏】和光同尘,无可不可,而在染不染,故行殊乎俗也。
【释文】《行殊》下孟反。下尧桀之行同。
【一一】【注】任理而自殊也(二)。
【疏】居正体道,故不多邪辟,而大顺群生,故曾无乖异也。
【释文】《辟异》匹亦反。
【一二】【注】从众之所为也。
【疏】至人无心,未曾专己,故凡厥施为,务在从众也。
【一三】【注】自然正直。
【疏】素性忠贞,不履左道,非鄙贱佞谄而后正直也。◎家世父曰:大人之行凡五事:本不害人,非为仁也;无贵贱货利之在其心,何有辞让也;不导人以为利,何有贪污也;行自殊俗,非为异也;顺从乎众,非为谄也。事焉不借人,如许行之云并耕而治,饔飱而食;不多食乎力,如老子之云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顾)〔为〕(三)而民自朴;彼贪污者自止,而无事乎贱之矣。郭象注未能分明。
【一四】【注】外事不接(四)于心。
【疏】夫高官重禄,世以为荣;刑戮黜落,世以为耻。既而体荣枯之非我,达通塞之有时,寄来不足以劝励,寄去不足以羞辱也。◎家世父曰: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承上,言无为而民自化。仁让无所施,贪谄无所庸,又何以爵禄戮耻为也!郭象云外事不栖于心,误。
【一五】【注】故玄同也。
【疏】各执是非,故是非不可为定分;互为大小,故细大何得有倪限;即天地毫末之谓乎!
【一六】【注】任物而物性自通,则功名归物矣,故不闻。
【疏】夫体道圣人,和光韬晦,推功于物,无功名之可闻。寓诸他人,故称闻曰。
【一七】【注】得者,生于失也;物各无失,则得名去也。
【疏】得者,不丧之名也。而造极之人,均于得丧,既无所丧,亦无所得。故老经云,上德不德。
【一八】【注】任物而已。
【疏】大圣之人,有感斯应,方圆任物,故无己也。
【释文】《无己》音纪。
【一九】【注】约之以至其分,故冥也,夫唯极乎无形而不可围者为然。
【疏】约,依也。分,限也。夫大人利物,抑乃多涂,要切而言,莫先依分。若视目所见,听耳所闻,知止所知,而限于分内者,斯德之至者也。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人下有之涂也三字。(二)赵谏议本无而字也字。(三)为字依老子原文改。(四)世德堂本作栖,赵本无此句。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一】?」
【一】【疏】若物之外,若物之内,谓物性分之内外也。恶,何也。言贵贱之分,小大之倪,为在物性之中,为在性分之外,至何处所而有此耶?河伯未达其源,故致斯请也。
【释文】《恶至》音乌。下同。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一】;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二】;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三】。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豪〕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四】。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五】。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六】。
【一】【注】各自足也。
【疏】道者,虚通之妙理;物者,质碍之麤事。而以麤视妙,故有大小,以妙观麤,故无贵贱。
【二】【注】此区区者,乃道之所错综而齐之(一)也。
【疏】夫物情倒置,迷惑是非,皆欲贵己而贱他,他亦自贵而贱彼,彼此怀惑,故言相也。
【三】【注】斯所谓倒置也。
【疏】夫荣华戮耻,事出傥来,而流俗之徒,妄生欣戚。是以寄来为贵,得之所以为宠;寄去为贱,失之所以为辱;斯乃宠辱由乎外物,岂贵贱在乎己哉!
【四】【注】所大者,足也;所小者,无馀也。故因其性足以名大,则毫末丘山不得异其名;因其无馀以称小,则天地稊米无所殊其称。若夫观差而不由斯道,则差数相加,几微相倾,不可胜察也。
【疏】差,别也。夫以自足为大,则毫末之与丘山,均其大矣;以无馀为小,则天地之与稊米,均其小矣。是以因毫末〔以〕(二)为大,则万物莫不大矣;因天地以为小,则万物莫不小矣。故虽千差万际,数量不同,而以此观之,则理可见。◎家世父曰:道者,通乎人我者也;物者,心有所据以衡人者也;俗者,徇俗为贵贱者也;差者,万物之等差也;功者,人我两须之事功也;趣者,一心之旨趣也。繁然殽乱,而持之皆有道,故言之皆有本。贵贱大小,辨争反复,而天下纷然多故也。
【释文】《其称》尺证反。《可胜》音升。
【五】【注】天下莫不相与为彼我,而彼我皆欲自为,斯东西之相反也。然彼我相与为唇齿,唇齿者未尝相为,而唇亡则齿寒。故彼之自为,济我之功弘矣,斯相反而不可以相无者也。故因其自为而无其功,则天下之功莫不皆无矣;因其不可相无而有其功,则天下之功莫不皆有矣。若乃忘其自为之功而思夫相为之惠,惠之愈勤而伪薄滋甚,天下失业而情性澜漫矣,故其功分无时可定也。
【疏】夫东西异方,其义相反也,而非东无以立西,斯不可以相无者也。若近取诸身者,眼见耳听,手捉脚行,五藏六腑,四肢百体,各有功能,咸禀定分,岂眼为耳视而脚为手行哉?相为之功,于斯灭矣。此是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也。然足不行则四肢为之委顿,目不视则百体为之否塞,而所司各用,无心相为,济彼之功,自然成矣,斯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也。以此观之,则功用有矣,分各定矣。若乃忘其自为之功而思夫相为之惠,则彼我失性而是非殽乱也,岂庄生之意哉!
【释文】《自为》于伪反。注内自为相为皆同。馀如字。
【六】【注】物皆自然,故无不然;物皆相非,故无不非。无不非,则无然矣;无不然,则无非矣。无然无非者,尧也;有然有非者,桀也。然此二君,各受天素,不能相为,故因尧桀以观天下之趣操,其不能相为也可见矣。
【疏】然,犹是也。夫物皆自是,故无不是;物皆相非,故无不非。无不非,则天下无是矣;无不是,则天下无非矣。故以物情趣而观之,因其自是,则万物莫不是;因其相非,则万物莫不非矣。夫天下之极相反者,尧桀也,故举尧桀之二君以明是非之两义。故尧以无为为是,有欲为非;桀以无为为非,有欲为是;故曰知尧桀之自然相非。因此而言,则天下万物情趣志操,可以见之矣。
【校】(一)世德堂本之下有者字。(二)以字依下句补。
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一】;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二】。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三】。梁丽可以衝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四】;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牲,言殊技也【五】;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六】。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七】。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八】。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九】。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一)夫【一○】;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二)徒【一一】。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一二】!」
【一】【疏】夫帝王异代,争让异时。既而尧知天命有归,故禅于舜;舜知曆祚将改,又让于禹。唐虞是五帝之数,故曰让而帝也。(子)之,燕相子之也。哙,燕王名也。子之,即苏秦之女婿也。秦弟苏代,从齐使燕,以尧让许由故事说燕王哙,令让位与子之,子之遂受。国人恨其受让,皆不服子之,三年国乱。齐宣王用苏代计,兴兵伐燕,于是杀燕王哙于郊,斩子之于朝,以绝燕国。岂非效尧舜之陈迹而祸至于此乎!
【释文】《之哙》音快,又古迈反,又古会反。之者,燕相子之也。哙,燕王名也。司马云:燕王哙拙于谋,用苏代之说,效尧舜让位与子之,三年而国乱。
【二】【注】夫顺天应人而受天下者,其迹则争让之迹也。寻其迹者,失其所以迹矣,故绝灭也。
【疏】殷汤伐桀,周武克纣,此之二君,皆受天命,故致六合清泰,万国来朝,是以时继三王,故云争而王也。而时须干戈,应以汤武,时须揖让,应以尧舜。故千变万化,接物随时,让争之迹,不可执留也。白公名胜,楚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也。平王用费无忌之言,纳秦女而疏太子,太子奔郑,娶郑女而生胜。太傅伍奢被杀,子婿奔吴,胜从奔吴,与婿耕于野。楚令尹子西迎胜归国,封于白邑,僭号称公。胜以郑人杀父,请兵报雠,频请不允,遂起兵反,楚遣叶公子高伐而灭之,故曰白公争而灭。
【释文】《而王》往况反。《白公》名胜,楚平王之孙,白县尹,僭称公,作乱而死。事见左传哀公十六年。
【三】【疏】争让,文武也。尧桀,是非也。若经纬天地,则贱武而贵文;若克定祸乱,则贱文而贵武。是以文武之道,贵贱有时,而是非之行,亦用舍何定!故争让之礼,于尧舜汤武之时则贵,于之哙白公之时则贱,不可常也。
【四】【疏】梁,屋梁也。丽,屋栋也。衝,击也。窒,塞也。言梁栋大,可用作攻击城隍,不可用塞于鼠穴,言其器用大小不同也。
【释文】《梁丽》司马李音礼,一音如字。司马云:梁丽,小船也。崔云:屋栋也。◎庆藩案初学记二十五引司马云:丽,小船也。与释文小异。◎俞越曰:司马云,梁丽小船也,崔云屋栋也。然小船与屋栋,皆非所以衝城。诗皇矣篇与尔临衝,毛传曰:临,临车也,衝,衝车也。正义曰:兵书有作临车衝车之法,墨子有备衝之篇,知临衝俱是车也。然则此云可以衝城,其为是车明矣。徐无鬼篇君亦必无陈鹤列于丽谯之间,郭注曰:丽谯,高楼也。司马曰:丽谯,楼观名也。此所云梁丽,疑是车之有楼者,若左传所称楼车矣。文选辨亡论衝棚息于朔野,李善注曰:字略作〈车童〉,楼也,可为衝车有楼之证。◎庆藩案司马训梁丽为小船,非也。俞氏以为楼车,亦近附会。攷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馀音绕梁欐,三日不绝。梁欐,即此所云梁丽也。力命篇居则连欐,文选司马长卿上林赋连卷欐危,〔司马彪〕注:欐危,支(柱)〔重累〕(三)也。欐者附著,危者交午。欐与丽同。广韵:丽,著也。玉篇:丽,偶也。柱偶曰丽,梁栋相附著亦曰丽,正谓椽柱之属。当从崔说为胜。为梁丽必材之大者,故可用以衝城,不当泥视。《窒》珍悉反。尔雅云:塞也。崔李同。说文都节反。
【五】【疏】骐骥骅骝,并古之良马也。捕,捉也。狸牲,野猫也。夫良马骏足,日驰千里,而捕捉小鼠,不及狸牲。是技艺不同,不可一概而取者也。
【释文】《骐》音其。《骥》音冀。《骅》户花反。《骝》音留。李云:骐骥骅骝,皆骏马也。《捕》音步。本又作搏。徐音付。《狸》力之反。《牲》音姓,向同。又音生。崔本作鼬,由又反。《殊技》其绮反。
【六】【注】就其殊而任之,则万物莫不当也。
【疏】鸱,鸺鶹也,亦名隻狐,是土枭之类也。昼则眼暗,夜则目明,故夜能撮捉蚤蝨,密视秋毫之末,昼出瞋张其目,不见丘山之形。是知物性不同,岂直鸱鸺而已!故随其性而安之,则物无不当也。
【释文】《鸱》尺夷反。崔云:鸱,鸺鶹;与委枭同。《夜撮》七括反。崔本作最,音同。《蚤》音早。说文:跳虫齧人者也。淮南子,鸱夜聚蚤,察分毫末。许慎云:鸱夜聚食蚤蝨不失也。司马本作蚉,音文,云:鸱,鸺鶹,夜取蚉食。今郭本亦有作蚉者。崔本作爪,云:鸺鶹夜聚人爪于巢中也。◎王引之曰:鸺字,涉释文内鸱鸺鶹而衍。(埤雅引此已误。)案释文曰,鸱,尺夷反,崔云,鸱鸺鶹,而不为鸺字作音,则正文内本无鸺字明矣。淮南主术篇亦云鸱夜撮蚤。◎庆藩案爪蚤通用,故崔本作爪。蚤蚉字形相近,故司马本作蚉。淮南主术篇高注:鸱,鸱鸺也,谓之老菟,夜鸣人屋上也。夜则目明,合聚人爪以著其巢中,故曰察分秋毫;昼则无所见,故曰形性诡也。许注曰:鸱夜聚食蚤蝨不失也。撮蚤之说,许高异议。王引之云,揆之事理,当以许注为雅驯。《瞋》尺夷反,向处辰反。司马云:张也。崔音眩,又师慎反。本或作瞑。◎庆藩案释文,瞋或作瞑。疑作瞑者是也。说文:瞋,怒目也。瞑,合目也。瞑目则无所见矣。隶书眞或作真,冥或作〈冥,中"日改目"〉,形相似而误。管子小问篇桓公瞋目而视,祝凫已(疵)〔疪〕(四),韩子守道篇瞋目切齿倾耳,淮南道应篇瞋目敝然,攘臂拔剑,今本瞋并误瞑,皆其例。
【七】【注】夫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以得我为是,失我为非,适性为治,失和为乱。然物无定极,我无常适,殊性异便,是非无主。若以我之所是,则彼不得非,此知我而不见彼者耳。故以道观者,于是非无当也,付之天均,咨之两行,则殊方异类,同焉皆得也。
【疏】盖,不尽之辞也。师,犹师心也。夫物各师其(域)〔成〕心,妄为偏执,将己为是,不知他以为非,将我为治,不知物以为乱;故师心为是,不见己上有非;师心为治,谓言我身无乱。岂知治乱同源,是非无主!故治乱同源者,天地之理也;是非无主者,万物之情也。暗于斯趣,故言未明也。
【释文】《师是》或云:师,顺也。《师治》直吏反。注皆同。
【八】【疏】夫天地阴阳,相对而有。若使有天无地,则万物不成;有阴无阳,则苍生不立。是知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者,必不可行明矣。
【九】【注】天地阴阳,对生也;是非治乱,互有也;将奚去哉?
【疏】若夫师是而无非,师天而无地,语及于此而不捨于口者,若非至愚之人,则是故为诬罔。
【释文】《不舍》音捨。下同。
【一○】【疏】帝,五帝也。王,三王。三代,夏殷周。禅,授也。继,续也。或宗族相承,或让与他姓,故言殊禅也。或父子相继,或兴兵篡弑,故言殊继也。或迟速差互,不合天时;或氓俗未归,逆于人事。是以之哙慕尧舜以绝嗣,白公效汤武以灭身,如此之流,谓之篡夺也。
【释文】《篡夫》初患反,取也。下如字。
【一一】【疏】夫干戈揖让,事迹不同,用捨有时,不可常执。至如汤武兴兵,唐虞揖让,上符天道,下合人心,如此之徒,谓之为义也。
【一二】【注】俗之所贵,有时而贱;物之所大,世或小之。故顺物之迹,不得不殊,斯五帝三王之所以不同也。
【疏】河伯未能会理,故海若诃使忘言,默默莫声,幸勿辞费也。夫小大无主,贵贱无门,物情颠倒,妄为臧否。故女于何推逐而知贵贱大小之家门乎?言其不知也。
【释文】《女恶》音汝。后放此。下音乌。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篡下有之字。(二)之字依世德堂本补。(三)重累二字依文选注改。(四)疪字依管子改。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一】」
【一】【疏】奈何,犹如何也。河伯虽领高义,而未达旨归,故更请决疑,迟闻解释。我欲处涉人世,摄卫修道,于何事而可为乎?于何事而不可为乎?及辞让受纳,进趣退舍,众诸物务,其事云何?愿垂告诲,终身奉遵。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一】;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二】。何少何多,是谓谢施【三】;无一而行,与道参差【四】。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五】;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六】;泛泛(一)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七】。兼怀万物,其孰承翼【八】?是谓无方【九】。万物一齐,孰短孰长【一○】?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一一】,不恃其成【一二】;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一三】。年不可举【一四】,时不可止【一五】;消息盈虚,终则有始【一六】。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一七】。物之生也,若骤若驰【一八】,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一九】。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二○】。」
【一】【注】贵贱之道,反覆相寻。
【疏】反衍,犹反覆也。夫贵贱者,生乎妄执也。今以虚通之理照之,则贵者反贱而贱者复贵,故谓之反衍也。
【释文】《反衍》如字,又以战反。崔云:无所贵贱,乃反为美也。本亦作畔衍,李云:犹漫衍合为一家。◎庆藩案文选左太冲蜀都赋注引司马作叛衍,云:叛衍,犹漫衍也。释文阙。《反覆》芳服反。
【二】【注】自拘执则不夷于道。
【疏】而,汝也。夫修道之人,应须放任,而汝乃拘执心志,矜而持之,故与虚通之理蹇而不夷也。
【释文】《与道大蹇》向纪辇反,徐纪偃反。本或作与天道蹇。崔本蹇作浣,云:犹洽也。
【三】【注】随其分,故所施无常。
【疏】谢,代也。施,用也。夫物或聚少以成多,或散多以为少,故施用代谢,无常定也。
【释文】《谢施》如字。司马云:谢,代也。施,用也。崔云:不代其德,是谓谢施。
【四】【注】不能随变,则不齐于道。
【疏】夫代谢施用,多少适时,随机变化,故能齐物。若执一为行,则与理不冥者也。
【释文】《参》初林反。《差》初宜反。
【五】【注】公当而已。
【疏】体道之士,望之俨然,端拱万乘,楷模于物,群彼万国,宗仰一君,亭毒黎元,必无私德也。
【释文】《严乎》鱼检反,又如字。
【六】【注】天下之所同求。
【疏】繇繇,賖长之貌也。若众人之祭社稷,而社稷无私福于人也。
【释文】《繇繇》音由。
【七】【注】泛泛然无所在。
【疏】泛泛,普遍之貌也。夫至人立志,周普无偏,接济群生,泛爱平等。譬东西南北,旷远无穷,量若虚空,岂有畛界限域也!
【释文】《泛泛》孚剑反。字又作帆。《畛》之忍反。《域》于逼反,旧于目反。
【八】【注】掩御群生,反之分内而平往者也,岂扶疏而承翼哉!
【疏】怀,藏也。孰,谁也。言大圣慈悲,兼怀庶品,平往而已,终无偏爱,谁复有心拯赦而接承扶翼者也!
【九】【注】无方,故能以万物为方。
【疏】譬彼明镜,方兹幽谷,逗机百变,无定一方也。
【一○】【注】莫不皆足。
【疏】万物参差,亭毒唯一,凫鹤长短,分足性齐。
【一一】【注】死生者,无穷之(二)变耳,非终始也。
【疏】虚通之道,无终无始,执滞之物,妄计死生。故老经云,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
【一二】【注】成无常处。
【疏】应物无方,超然独化,岂假待对而后生成也!
【一三】【注】不以形为位,而守之不变。
【疏】譬彼阴阳,春生秋杀,盈虚变化,荣落顺时,岂执守形骸而拘持名位邪!
【一四】【注】欲举之令去而不能。
【释文】《令去》力呈反。
【一五】【注】欲止之使停又不可。
【疏】夫年之夭寿,时之賖促,出乎天理,盖不由人。故其来也不可举而令去,其去也不可止而令住,俱当任之,未始非我也。
【一六】【注】变化日新,未尝守故。
【疏】夫阴消阳息,夏盈冬虚,气序循环,终而复始;混成之道,变化日新,循理直前,无劳措意也。
【一七】【疏】前来所辨海若之谈,正是语大道之义方,论万物之玄理者也。
【一八】【注】但当就用耳。
【疏】夫生灭流谢,运运不停,其为迅速,如驰如骤。是(尤)〔犹〕百年倏忽,何足介怀也!
【一九】【注】故不可执而守。
【疏】夫流动变化,时代迁移,迅若交臂,骤如过隙,故未有语动而不变化,言时而不迁移也。
【二○】【注】若有为不为于其閒,则败其自化矣。
【疏】万物纷乱,同禀天然,安而任之,必自变化,何劳措意为与不为!
【校】(一)赵谏议本作帆。(二)赵本之下有一字。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一】?」
【一】【注】以其自化。
【疏】若使为与不为混一,则凡圣之理均齐。既任变化之自然,又何贵于至道?河伯更起斯问,迟以所疑。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一】。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二】。非谓其薄之也【三】,言察乎安危【四】,宁于祸福【五】,谨于去就【六】,莫之能害也【七】。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八】,德在乎天【九】。知天(一)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一○】蹢〈足属〉而屈伸【一一】,反要而语极【一二】。」
【一】【注】知道者,知其无能也;无能也,则何能生我?我自然而生耳,而四支百体,五藏精神,已不为而自成矣,又何有意乎生成之后哉!达乎斯理者,必能遣过分之知,遗益生之情,而乘变应权,故不以外伤内,不以物害己而常全也。
【疏】夫能知虚通之道者,必达深玄之实理;达深玄之实理者,必明于应物之权智。既明权实之无方,故能安排而去化。死生无变于己,何外物之能害哉!(以)〔此〕答河伯之所疑,次明至道之可贵。
【释文】《五藏》才浪反。
【二】【注】夫心之所安,则危不能危;意无不适,故苦不能苦也。
【疏】至德者,谓得至道之人也。虽复和光混世,处俗同尘,而不为四序所侵,不为三灾所害,既得之于内,故外不能贼。此明解道之可贵也。
【三】【注】虽心所安,亦不使犯之。
【疏】薄,轻也。所以水火不侵,禽兽不害者,惟心所安,则伤不能伤也,既不违避,亦不轻犯之也。
【释文】《其薄》如字。崔云:谓以体著之。
【四】【注】知其不可逃也。
【疏】所以伤不能伤者,正言审察乎安危,顺之而不可逃,处之而常适也。
【五】【注】安乎命之所遇。
【疏】宁,安也。祸,穷塞也。福,通达也。至德之人,唯变所适,体穷通之有命,达祸福之无门,故所乐非穷通,而所遇常安也。
【六】【注】审去就之非己。
【疏】谨去就之无定,审取舍之有时,虽复顺物迁移,而恒居至当者。
【七】【注】不以害为害,故莫之能害。
【疏】一于安危,冥于祸福,与化俱往,故物莫能伤。此总结以前无害之义。
【八】【注】天然在内,而天然之所顺者在外,故大宗师云,知天人之所为者至矣,明内外之分皆非为也。
【疏】天然之性,韫之内心;人事所顺,涉乎外迹;皆非为也。任之自然,故物莫之害矣。
【九】【注】咨人任知,则流荡失素也。
【疏】至德之美,在乎天然,若咨人任知,则流荡天性。
【一○】【注】此天然之知,自行而不出乎分者也,故虽行于外,而常本乎天而位乎得矣。
【疏】此真知也。位,居处也。运真知而行于世,虽涉于物千变万化,而恒以自然为本,居于虚极而不丧其性,动而寂者也。
【释文】《之行》如字。
【一一】【注】与机会相应者,有斯变也。
【疏】蹢〈足属〉,进退不定之貌也。至人应世,随物污隆,或屈或伸,曾无定执,趣(人)〔舍〕冥会,以逗机宜。
【释文】《蹢》丈益反,又持革反。《〈足属〉》丈绿反,又音浊。《屈伸》音申。
【一二】【注】知虽落天地,事虽接万物,而常不失其要极,故天人之道全也。
【疏】虽复混迹人閒而心恒凝静,常居枢要而反本还源。所有语言,皆发乎虚极,动不乖寂,语不乖默也。
【释文】《反要》于妙反。
【校】(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天作乎。
曰:「何谓天?何谓人【一】?」
【一】【疏】河伯未达玄妙,更起此疑,问天人之道,庶希后答。
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一】。故曰,无以人灭天【二】,无以故灭命【三】,无以得殉名【四】。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五】。」
【一】【注】人之生也,可不服牛乘马乎?服牛乘马,可不穿落之乎?牛马不辞穿落者,天命之固当也。苟当乎天命,则虽寄之人事,而本在乎天也。
【疏】夫牛马禀于天,自然有四脚,非关人事,故谓之天。羁勒马头,贯穿牛鼻,出自人意,故谓之人。然牛鼻可穿,马首可络,不知其尔,莫辨所由,事虽寄乎人情,理终归乎造物。欲显天人之一道,故託牛马之二兽也。
【二】【注】穿落之可也,若乃走作过分,驱步失节,则天理灭矣。
【疏】夫因自然而加人事,则羁络之可也。若乃穿马络牛,乖于造化,可谓逐人情之矫伪,灭天理之自然。
【三】【注】不因其自为而故为之者,命其安在乎!
【疏】夫率性乃动,动不过分,则千里可致而天命全矣。若乃以驽励骥而驱驰失节,斯则以人情事故毁灭天理,危亡旦夕,命其安在乎!岂唯马牛,万物皆尔。
【四】【注】所得有常分,殉名则过也。
【疏】夫名之可殉者无涯,性之所得者有限,若以有限之得殉无涯之名,则天理灭而性命丧矣。
【五】【注】真在性分之内。
【疏】夫愚智夭寿,穷通荣辱,禀之自然,各有其分。唯当谨固守持,不逐于物,得于分内而不丧于道者,谓反本还源,复于真性者也。此一句总结前玄妙之理也。
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一】。
【一】【疏】怜是爱尚之名。夔是一足之兽,其形如(詖)〔鼓〕,足似人脚,而迴踵向前也。山海经云,东海之内,有流波之山,其山有兽,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而行,声音如雷,名之曰夔。昔黄帝伐蚩尤,以夔皮冒鼓,声闻五百里也。蚿,百足虫也,夔则以少企多,故怜蚿;蚿则以有羡无,故怜蛇;蛇则以小企大,故怜风;风则以暗慕明,故怜目;目则以外慕内,故怜心。欲明天地万物,皆禀自然,明暗有无,无劳企羡,放而任之,自合玄道。倒置之徒,妄心希慕,故举夔等之麤事,以明天机之妙理。又解:怜,哀愍也。夔以一足而跳踯,怜蚿众足之烦劳;蚿以有足而安行,哀蛇无足而辛苦;蛇有形而适乐,愍风无质而冥昧;风以飘颻而自在,怜目域形而滞著;目以在外而明显,怜心处内而暗塞。欲明物情颠倒,妄起哀怜,故託夔蚿以救其病者也。
【释文】《夔》求龟反,一足兽也。李云:黄帝在位,诸侯于东海流山得奇兽,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黄帝杀之,取皮以冒鼓,声闻五百里。《怜》音莲。《蚿》音贤,又音玄。司马云:马蚿虫也。广雅云:蛆渠马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司马云:夔,一足;蚿,多足;蛇,无足;风,无形;目,形缀于此,明流于彼;心则质幽,为神游外。
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一】」
【一】【疏】趻踔,跳踯也。我以一足跳踯,快乐而行,天下简易,无如我者。今子驱驰万足,岂不劬劳?如何受生独异于物?发此疑问,庶显天机也。
【释文】趻,敕甚反,郭菟减反,一音初禀反。《卓》本亦作踔,同。敕角反。李云:趻卓,行貌。◎卢文弨曰:今本卓作踔。◎庆藩案卓,独立也,与踔〈稽,中"旨改卓"〉声义同。汉书河间献王传卓尔不群,说苑君道篇踔然独立。(踔,敕角切。)说文:〈稽,中"旨改卓"〉,(竹角切。)特止也。徐锴繫传:特止,卓立也。通作趠逴。广雅:趠,绝也。李善西都赋注,逴(救角切。)跞,犹超绝也。义并同。
蚿曰:「不然。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一)。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一】
【一】【疏】夫唾而喷者,实无心于大小,而大小之质自分,故大者如珠玑,小者如濛雾,散杂而下,其数难举。今蚿之众足,乃是天然机关,运动而行,未知所以,无心自张,有同喷唾。夔以人情起问,蚿以天机直答,必然之理,于此自明也。
【释文】《唾》吐卧反。《喷》普闷反,又芳奔反,又孚问反。《如雾》音务,郭武贡反。《可胜》音升。◎庆藩案文选陆士衡文赋注引司马云:天机,自然也。释文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