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 LOVE
落一笺诗语
传承中国古典诗词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与古典诗词的关系都密不可分。人们用诗词抒发情感、记录生活的同时,也被诗词所教化着。古典诗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包含了我国历史人文、宗教信仰、哲学等方面的内涵,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这颗明珠不在时代的洪流中蒙尘而是永久的流传下去。
中国的古典诗词起源于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随着时代发展,《诗经》的语言句法限制了人们的想象,这种情况下,《楚辞》应运而生。《楚辞》不但能很好的表达感情,而且韵律与节奏也更富音乐性。到了汉代,为了与音乐更好配合,出现了《乐府诗》。《乐府诗》将诗与歌巧妙的融合,可以说在《乐府诗》的影响下,诗推动了歌的发展,歌也推动了诗。时间转至唐代,中国古典诗词出现了黄金时期。从唐代起,诗歌体裁变得更为多样化。不仅出现了古体诗与今(指唐朝)体诗之分,还对后来出现的宋词元曲产生了深远影响。宋词元曲是由诗派生出来的,曲又比词更加口语化。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古典诗词确实是贯穿了中国的一整个历史长河,诗词发展到现在,虽然人们依旧在学着,却从不认真思考诗词的内涵。现在的许多学生,包括大人,都是“我能背,但是什么意思,我不懂”的状态。有时候提起诗词,许多人就会说“这是一些酸腐的东西”。更为夸张的是,还有些地区的语文教科书本上居然出现了“去中国化”,旧版教材中的八首古诗全部被删除。做人不能忘本,读书与做人一般无二,那老祖宗留下的这些诗词,也就更不应该丢弃。这样的社会情况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深究诗词内涵,也许你会发现许多: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已经成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一种情怀与文化意识;《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功的表达出了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爱国情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字里行间透露出了一种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采莲曲二首》中的“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一个个美丽明艳的采莲女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还有许多,古典诗词对人们的影响可见一斑。
既然传承古典诗词如此重要且如此迫在眉睫,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我认为,想要将古典诗词好好的传承下去,每个人心中必须要有一种“诗词意识”。什么是“诗词意识”?就是看到什么诗词,心中有一种想要研究深读它的欲望,而不是简单的浮于表面。当然了,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意识。所以,现在需要的就是,通过不同的方法去培养人们的这种意识。
对于现在的人们,让他们死读书死背书的方法是行不通的,这样往往适得其反,要学会用不同途径让人们接触诗词、了解诗词。就像是逐渐兴起的古风圈子,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记得最初,笔者对于诗词也并不热衷,开始慢慢与诗词的世界接轨,是从初三毕业那年听的第一首古风歌曲开始。就是因为《蒹葭》这首歌,让我开始对《蒹葭》这首诗产生了兴趣,以至于后来渐渐的迷上了古风歌、古诗词、以及所有古风事物。随后,我也慢慢接触了许多热爱古风热爱古典诗词的小伙伴,他们大多都表示,对古诗词的第一眼好感,都是来自古风歌曲。当然了,不止古风歌曲,还有一些古风图画,也有助于我们了解诗词。
正如这张图,描绘出了李白的《夜宿山寺》一诗,也许有些人会认为打印出的诗词干瘪无趣,但是有了图画,枯燥的诗句也变得生动,更容易解读。虽然现在古风圈子还是比较小众,但是由于网络媒体的日益发展,古风圈也随之在发展扩大。因此我认为,古风圈和古典诗词的关系,类似于汉代时诗与歌的关系,相互依存也相互促进。
然而,只靠古风圈的推动,并不能达到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最根本的,是应该从政府开始,意识到传承古典诗词的重要性。令人欣慰的是,我国政府已经开始渐渐意识到这个传承的重要。正如由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以及各种相类似的节目,带动了一股“诗词热”,开启了“全民学诗词”的道路。由此可见,在最具有影响力的平台来进行宣传,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最近教育局下达的教育改革文件,语文在高考的分数将由150分提至180分。还有的中小学,单独印发了关于古典诗词的书。可以见得,政府以及民众对古典诗词越来越看重。
当然这样也还远远不够,但是,相信不久将来,我们一定会见到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社会,人们嘴里不再是庸俗鄙陋的话而是谈吐适当的词语。让诗词充盈我们的生活,接受中华诗词文化的熏陶,激发爱国爱家的情怀。传承中国古典诗词,刻不容缓,我们都该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