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十三经注疏 > 《春秋公羊传注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庄公卷七(起八年,尽十七年)

《春秋公羊传注疏》庄公卷七(起八年,尽十七年)
 
八年,春,王正月,师次于郎,以俟陈人、蔡人。次不言俟,此其言俟何?据次于陉俟屈完不书俟。○屈,居勿反。
 

《春秋公羊传注疏》庄公卷七(起八年,尽十七年)


[疏]注“据次”至“书俟”。
 
○解云:即僖四年经云“遂伐楚,次于陉”,传云“其言次于陉何?有俟也。孰俟?俟屈完也”是也。然则彼但录其次而不书俟,与此异,故据之。
 
讬不得已也。师出本为下灭盛兴,陈、蔡属与鲁伐卫,同心人国远,故因假以讳灭同姓,讬待二国为留辞主,所以辟下言及也。加以者,辟实俟。陈、蔡称人者,略以外国辞称,知微之。○本为,于伪反,传及注“为久”皆同。属与,音烛。
 
[疏]注“陈蔡”至“伐卫”。
 
○解云:即其经云“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卫”是也。
 
○注“同心人国远”。
 
○解云:欲对齐、宋、虽亦同心而近鲁,是以不得讬待齐、宋。
 
○注“所以辟下言及也”。
 
○解云:即经下云“夏,师及齐师围成”是也。凡言及者,汲汲之辞。若此时已出师,其间更无所待,即下文言及乃至汲汲之甚者,便是鲁人欲得灭同姓,孜孜之深,是以讬待陈、蔡以辟之。
 
○注“加以者,辟实俟”。
 
○解云:若其实俟,宜但云师次于郎俟陈人、蔡人而已,何须言以乎?今言以俟陈人、蔡人,明更有由以乃始俟之,故言加以者,辟实俟也。
 
甲午,祠兵。祠兵者何?出曰祠兵,礼,兵不徒使,故将出兵必祠於近郊,陈兵习战,杀牲飨士卒。○祠兵,音辞,祭也。《左氏》作“治兵”,下文注同。卒,子忽反。
 
[疏]“祠兵者何”。
 
○解云:凡出师之礼,皆有祠兵之事,而此特书,故执不知问。○“出曰祠兵”。
 
○解云:何氏之意,以为祠兵有二义也:一则祠其兵器,二则杀牲享士卒,故曰祠兵矣。
 
○注“礼兵”至“近郊”。
 
○解云:时王之礼也。
 
入曰振旅,五百人曰旅。
 
[疏]注“五百人曰旅”。
 
○解云:《大司马》叙官文。其礼一也,皆习战也。言与祠兵礼如一,将出不嫌不习,故以祠兵言之;将入嫌於废之,故以振讯士众言之,互相见也。祠兵,壮者在前,难在前。振旅,壮者在后,复长幼,且卫后也。○讯,音信,又音峻,本亦作“迅”。相见,贤遍反,下同。难,乃旦反。长,丁丈反。
 
何言乎祠兵?据不书。
 
[疏]注“据不书”。
 
○解云:今此书之,而言据不书者,正谓他处皆不书,即例不书矣。而此书之者,是以致难。
 
为久也。为久稽留之辞。
 
[疏]注“为久稽留之辞”。
 
○解云:为犹作,言作久稽留之辞矣。曷为为久?据取长葛久之。
 
[疏]注“据取长葛久之”。
 
○解云:隐五年冬,“宋人伐郑,围长葛”;六年“冬,宋人取长葛”,传云“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久也”是。然则彼所以书者,讥其久。今以祠兵者,为久稽留之辞,似於义反,故难之。
 
吾将以甲午之日,然后祠兵於是。讳为久留辞,使若无欲灭同姓之意,因见出竟,明盛非内邑也。
 
[疏]注“因见”至“邑也”。
 
○解云:“出曰祠兵”,即《尔雅》“出曰治兵”之文也。今书祠兵,即是出竟之义,则知下言围成者,非内邑明矣。
 
夏,师及齐师围成,成降于齐师。成者何?盛也。以上有祠兵,下有盛伯来奔。○成,如字,二传作“郕”。降于,户江反,传及下注皆同。
 
[疏]“成者何”。
 
○解云:成为内邑,孟氏所有,而与齐围之,故执不知问。
 
○注“以上”至“来奔”。
 
○解云:文十二年“春,王正月,盛伯来奔”,传云“盛伯者何?失地之君也。何以不名?兄弟辞也”是也。
 
盛则曷为谓之成?讳灭同姓也。因鲁有成邑,同声相似,故云尔。
 
[疏]注“因鲁”至“云尔”。
 
○解云:定十二年“十有二月,公围成”者,是鲁有成邑之文。曷为不言降吾师?据战於宋不言归郑。
 
[疏]注“据战”至“归郑”。
 
○解云:桓十二年“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是也。彼则不言宋归于郑,此言成降于齐师,故难之。其归字有作“败”字者,误也。
 
辟之也。辟灭同姓。言围者,使若鲁围之而去,成自从后降於齐师也。降者,自伏之文,所以醇归於齐。言及者,起鲁实欲灭之。不月者,顺讳文。不书盛伯出奔,深讳之。
 
[疏]注“言及者”至“灭之”。
 
○解云:以及者,汲汲之文故也。
 
○注“不月者,顺讳文”。
 
○解云:凡灭例月,即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庄十三年“夏,六月,齐人灭遂”之属是也。今此亦灭而不书月者,顺讳文使若不灭矣。
 
○注“不书”至“讳之”。
 
○解云:如此注者,正欲决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之属,书其出奔也。今成被灭,至文十二年春乃书“盛伯来奔”。於所传闻世不言所奔者,深讳故也。
 
秋,师还。还者何?善辞也。此灭同姓,何善尔?病之也。慰劳其罢病。○慰劳,力报反,下同。其罢,音皮,下同。
 
[疏]“还者何”。
 
○解云:欲言其恶,还是善辞;欲言其善,实灭同姓,故执不知问。
 
曰:“师病矣。曷为病之?据师出皆罢病,曷为独劳此病也?非师之罪也。明君之使,重在君,因解非师自汲汲。
 
[疏]注“明君”至“在君”。
 
○解云:所以慰劳师之罢病者,明君之灭同姓,非师之罪,其重在于君也。
 
○注“因解非师自汲汲”。
 
○解云:正以及者,汲汲之辞故也。
 
冬,十有一月,癸未,齐无知弑其君诸儿。诸儿,襄公也。无知,公子夷仲年之子,襄公从弟。○儿,如字,一音五兮反。从,才用反。
 
九年,春,齐人杀无知。
 
公及齐大夫盟于暨。公曷为与大夫盟?据与高傒盟,讳不言公。○暨,其器反,《左氏》作蔇。
 
[疏]注“据与”至“言公”。
 
○解云:庄二十二年“秋,七月,丙申,及齐高傒盟于防”,传云“齐高傒者何?贵大夫也。曷为就吾微者而盟?公也。公则曷为不言公?讳与大夫盟也”者是。
 
齐无君也。然则何以不名?据高傒名。为其讳与大夫盟也,使若众然。邻国之臣,犹吾臣也。君之於臣,当告从命行,而反歃血约誓,故讳使若悉得齐诸大夫约束之者愈也。不月者,是时齐以无知之难,小白奔莒,子纠奔鲁,齐迎子纠欲立之,鲁不与而与之盟,齐为是更迎小白,然后乃伐齐,欲纳子纠,不能纳,故深讳使若信者也。不致者,鲁地也。子纠出奔不书者,本未命为嗣,贱,故不录之。○为其,于伪反,注“为是”及下注“寔为”、“鲁为”同。歃,所洽反,又所甲反。难,乃旦反。
 
[疏]注“不月”至“信者也”。
 
○解云:《公羊》之例,大信时,小信月,不信日。经今不月,使若信者,谓若大信也。不谓月,非信辞也。
 
○注“不致者,鲁地也”。
 
○解云:正决桓二年秋,“公及戎盟于唐。冬,公至自唐”之文也。若然,定十二年十有二月,“公至自围成”。然则成是内邑而书致者,彼注云“成,仲孙氏邑。围成月又致者,天子不亲征下士,诸侯不亲征叛邑,公亲围成不能服,不能以一国为家,甚危,若从他国来,故危录之”是也。
 
○注“子纠”至“录之”。解云:如此注者,正决桓十一年“郑忽出奔卫”书之故也。子纠出奔鲁,宜言来奔,而言出奔者,据齐言之,亦无伤矣。
 
夏,公伐齐,纳纠。纳者何?入辞也。其言伐之何?据晋人纳捷菑于邾娄,不言伐。○纳纠,《左氏》经亦作“纳子纠”。
 
[疏]“夏,公伐齐,纳纠”。
 
○解云:无子字者,与《左氏》经异。○“纳者何”。
 
○解云:欲言得国,下有齐人取杀之文;欲言不得国,纳者入辞,故执不知问。○“其言伐之何”。
 
○解云:案隐七年冬,“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传云“此聘也,其言伐之何”,彼注云“加之者,辟问轻重两举之”。然则此传非问轻重两举而亦言之,下十年传云“觕者曰侵,精者曰伐。战不言伐,围不言战,入不言围,灭不言入,书其重者也”。然则侵伐战围入灭,数者相对,是其轻重之名。今以纳问伐,直据纳接菑不言伐而巳,实非轻重两举,故得言之矣。
 
○注“据晋”至“言伐”。
 
○解云:即文十四年经云“晋人纳接菑于邾娄”是也。
 
伐而言纳者,犹不能纳也。伐者,非入国辞,故云尔。
 
[疏]注“伐者”至“云尔”。
 
○解云:下十年传云“觕者曰侵,精者曰伐”。然则伐者,虽重於侵,仍非入国之义,是以此经兼举其伐,见不能纳矣。
 
纠者何?公子纠也。何以不称公子?据下言子纠,知非当国,本当去国见挈言公子纠。○去国,起吕反,下“故去”同。
 
[疏]“纠者何”。
 
○解云:欲言已臣,纳於他国;欲言齐臣,文不继齐,故执不知问。
 
○注“据下”至“子纠”。解云:下经云“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传云“其称子纠何?贵也。其贵奈何?宜为君者也”,彼注云“故以君薨称子其言之者,著其宜为君”,则下经言子见其贵,则知此经单言纠者,非当国之辞。既不作当国之辞,故今宜但去国言公子纠,见挈於鲁侯而巳,是以问其名不称公子。
 
君前臣名也。《春秋》别嫌明疑,嫌当为齐君,在鲁君前不为臣。礼,公子无去国道,臣异国义,故去公子,见臣於鲁也。纳不致者,言伐,得意不得意可知,犹遇弗遇例也。不月者,非纳篡辞。○别,彼列反。见,贤遍反。
 
[疏]注“礼公”至“国义”。
 
○解云:然则礼有三谏不从待放去者,其异姓之臣乎?公子者,同姓之臣,本无去国之义矣。
 
○注“纳不”至“可知”。
 
○解云:上六年注云“公与一国及独出用兵,得意不致,不得意致伐”。今此纳纠而不入,亦是不得意,而不言公至自伐齐者,谓此经既言“公伐齐,纳纠”,言伐者,不得意明矣,何劳致伐见不得意乎?故云纳不致者,言伐,得意不得意可知矣。
 
○注“犹遇弗遇例也”。
 
○解云:上六年注云“公与一国出会盟,得意致地,不得意不致”。然则《春秋》之内,亦有遇礼所以不致地以见得意者,正以经书亦有遇弗遇之文,则知书遇得意明矣,何劳致地以见之乎?则知隐四年“夏,公及宋公遇於清”,言遇,得意可知。桓十年“秋,公会卫侯于桃丘,不遇”,不得意明矣,故云犹遇弗遇例也。
 
○注“不月”至“篡辞”。
 
○解云:隐四年“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注云“月者,大国篡例月,小国时,立、纳、入皆为篡”。然则庄六年“夏,六月,卫侯朔入于卫”;哀六年秋七月,“齐阳生入于齐”之属皆是也。今此亦书纳而不月者,子纠次正宜立,非篡故也。非篡而言纳者,纳者入辞。子纠不得国,鲁公之由,是以书伐纳,见其伐而不能纳,以刺鲁侯矣。
 
齐小白入于齐。曷为以国氏?据宋公子地自陈入于萧,氏公子也。
 
[疏]注“据宋”至“子也”。
 
○解云:即定十一年“春,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彄、公子池自陈入于萧,以叛”是也。
 
当国也。当国,故先氏国也。不月者,移恶于鲁也。
 
[疏]注“不月”至“鲁也”。
 
○解云:正以大国篡例月,故言此矣。而言移恶于鲁者,正以小白成篡,实由鲁人不早送子纠故也。
 
其言入何?篡辞也。
 
[疏]“其言入何”。
 
○解云:据桓十七年“秋,八月,蔡季自陈归于蔡”,不言入。今言入,故难之。不注言者,文不悉也。
 
秋,七月,丁酉,葬齐襄公。
 
[疏]“秋七月”至“襄公”。
 
○解云:隐三年传曰“过时而日,隐之也”,彼注云“隐,痛也。痛贤君不得以时葬”。则襄公去年十一月见杀,至今年秋七月,整九月也,而书日葬之,明是痛贤君不得以时葬故也。而注不言之者,从可知省文也。其襄公之贤,见於上四年。
 
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内不言败,此其言败何?据郎之战。
 
○注“据郎之战”。
 
○解云:桓十年“冬,十有二月,丙午,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传云“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矣”。然则彼文师有成解,故此弟子据而难之。
 
伐败也。自夸大其伐而取败。○自夸,苦瓜反,本又作“夸”,下同。曷为伐败?据内不言败绩,曷为自夸大其伐而取败?复雠也。复雠以死败为荣,故录之。高齐襄,贤仇牧是也。
 
[疏]注“高齐襄”。
乎襄公?复雠也”,“襄公将复雠乎纪,卜之曰‘师丧分焉’,‘寡人死之,不为不吉也’”者,是高齐侯复雠以死败为荣之事矣。注“贤仇牧是也”者,即下十二年秋,“宋万弑其君接,及其大夫仇牧”,传云“
 
○解云:即上四年夏,“纪侯大去其国”,传云“曷为不言齐灭之?为襄公讳也。《春秋》为贤者讳。何贤何以书?贤也。何贤乎仇牧?仇牧可谓不畏强御矣。其不畏强御奈何”云云,“万怒,搏闵公,绝其脰。仇牧闻君弑,趋而至,遇之于门,手剑而叱之,万臂摋仇牧,碎其首,齿著乎门阖。仇牧可谓不畏强御矣”,是贤仇牧复雠以死败为荣之义。
 
此复雠乎大国,曷为使微者?据纳子纠公犹自行,即大夫当有名氏。
 
[疏]注“即大夫当有名氏”。
 
○解云:《公羊》之义,以大夫得见名氏,谓士为微,故言此。
 
公也。如上据知为公。公则曷为不言公?不与公复雠也。曷为不与公复雠?据讳与雠狩。
 
[疏]注“据讳与雠狩”。解云:即上四年“冬,公及齐人狩于郜”,传云“公曷为与微者狩?齐侯也。齐侯则其称人何?讳与雠狩也”。然则公与雠人狩,则以为不书而讳之。今乃复雠于齐,宜以为善,而反不与,故难之。
 
复雠者,在下也。时实为不能纳子纠伐齐,诸大夫以为不如以复雠伐之,於是以复雠伐之,非诚心至意,故不与也。书败者,起讬义。战不致者,有败文,得意不得意可知例。
 
[疏]注“书败者,起讬义”。
 
○解云:《春秋》之例,内不言战,言战乃败。今乃经上文云“战于乾时”,即内败明矣。而又言“我师败绩”者,起讬以败为荣故也。
 
○注“战不”至“知例”。
 
○解云:六年“不得意致伐”之下,注云“公与一国及独出用兵,得意不致,不得意致伐”。今此亦不得意,合致伐,而不致伐者,既有我师败绩之文,不得意明矣,故言可知例。
 
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其言取之何?据楚人杀陈夏徵舒不言取,执齐庆封杀之言执也。○夏,户雅反。
 
[疏]注“据楚”至“言取”。
 
○解云:宣十一年“冬,十月,楚人杀陈夏徵舒”是也。
 
○注“执齐”至“执也”。解云:即昭四年“秋,七月,楚子、蔡侯、陈侯”以下“伐吴,执齐庆封杀之”是也。
 
内辞也。胁我,使我杀之也。以下浚洙,知其胁也。以称人共国辞,知使鲁杀之。时小白得国,与鲍叔牙图国政,故鲍叔荐管仲、召忽曰:“使彼国得贤,己国之患也。”乃胁鲁使杀子纠,求管仲、召忽。鲁惶恐,杀子纠,归管仲,召忽死之,故深讳,使若齐自取杀之。○邵忽,本文作“召”,上照反。恐,丘勇反。
 
[疏]注“以称”至“杀之”。
 
○解云:谓不言齐鲍叔取子纠杀之,而言齐人,则知一人之号,二国共有。一人之号既二国共有,则知齐、鲁皆有杀子纠之恶明矣,是以注者约之。
 
○注“时小白”至“取杀之”。
 
○解云:皆《世家》及《齐语》之事。
 
其称子纠何?据不立也。
 
[疏]注“据不立也”。解云:正以下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传云“君存称世子,君薨称子某”。然则子纠者,嗣君之称,今竟不立,得言子纠,故难之。
 
贵也。其贵奈何?宜为君者也。故以君薨称子某言之者,著其宜为君,明鲁为齐杀之,皆当坐弑君,因解上纳言纠,皆不为篡,所以理嫌疑也。月者,从未逾年君例。主书者,从齐取也。○当坐,才卧反,后“当坐”之类皆放此。
 
[疏]注“故以君”至“言之”。
 
○解云:取三十二年传文。注“明鲁”至“弑君”。
 
○解云:鲁所以当坐弑君,即《穀梁传》云“十室之邑可以逃难,百室之邑可以隐死,以千乘之鲁而不能存子纠,以公病矣”是。
 
○注“因解”至“嫌疑”。
 
○解云:此经若不言子纠,上纳言纠,有当国之嫌,后人疑其篡矣。今作嗣君之称,则知上经单言纠,作君前臣名之故也,故言所以理嫌疑也。
 
○注“月者,从未逾年君例”。
 
○解云:隐公四年春王二月,“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注云“日者,从外赴辞,以贼闻例”。然则弑成君者,例皆书日,即宣二年“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獆”,宣四年“夏,六月,乙酉,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之属是也。今此子纠见弑而书月,故知从未逾年君例。若然,僖九年“冬,晋里克弑其君之子奚齐”,传云“其言弑其君之子奚齐何?弑未逾年君之号也”,所以不月者,彼注云“弑未逾年君例当月。不月者,不正遇祸,终始恶明,故略之”是也。若然,僖十年春正月,“晋里克弑其君卓子,及其大夫荀息”,其逾年而不日者,彼注云“不日者,不正遇祸,终始恶明,故略之”是也。乡来所述,皆是外诸侯之例,若其内例,则异於此,是以庄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文十八年“十月,子卒”,皆是未逾年之君,而日或月者,彼自作三世之义。云云之说,已写于上。
 
○注“主书者,从齐取也”。
 
○解云:言主书此事者,正欲从而罪齐,但因见鲁之恶耳。
 
冬,浚洙。洙者何?水也。以言浚也。○浚,思俊反,深也。洙,音珠,水名。
 
[疏]“洙者何”。
 
○解云:欲言城邑,而无营筑之文;欲言小水,更无比例,故执不知问。
 
○注“以言浚也”。
 
○解云:正以与《尚书》“浚畎氵会”之文同,故知水名。
 
浚之者何?深之也。曷为深之?据本非人功所为。
 
[疏]“浚之者何”。
 
○解云:正以洙是旧水,今始言浚,故执不知问。
 
○注“据本非人功所为”。
 
○解云:正言畎氵会之属,是人功为之故也。
 
畏齐也。洙在鲁北,齐所由来。曷为畏齐也。据伐败也。
 
[疏]注“据伐败也”。
 
○解云:即上传云“内不言败,此其言败何?伐败也”,注云“自夸大其伐而取败”是也。
 
辞杀子纠也。时鲁新见胁,畏齐,浚之,微弱耻甚,故讳使若辞不肯杀子纠也,齐自取杀之,畏齐怒,为备,亦所以起上胁也。
 
[疏]注“亦所以起上胁也”。
 
○解云:言今此畏齐者,由前被胁而杀子纠,因兹失操,遂深洙水矣。
 
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勺,时灼反。
 
二月,公侵宋。曷为或言侵,或言伐?觕者曰侵,觕,粗也。将兵至竟,以过侵责之,服则引兵而去,用意尚粗。○觕者,七奴反,又才古反。
 
[疏]“曷为或言侵,或言伐”。
 
○解云:即此文“公侵宋”,及上九年“夏,公伐齐,纳纠”之属是。
 
○注“以过侵责之”。
 
○解云:以其犯过而侵责之。
 
精者曰伐,精,犹精密也。侵责之不服,推兵入竟,伐击之益深,用意稍精密。
 
[疏]注“侵责”至“益深”。
 
○解云:推,犹举也。言浅侵不服,则更举兵深入其竟,而伐击之,益深於前。
 
战不言伐,举战为重,黎战是也。合兵血刃曰战。围不言战,举围为重,楚子围郑是也。以兵守城曰围。入不言围,举入为重,晋侯入曹执曹伯是也。得而不居曰入。灭不言入,举灭为重,齐灭莱是也。取其国曰灭。书其重者也。明当以重者罪之,犹律一人有数罪,以重者论之。月者,属北败彊齐之兵,南侵彊宋,南北有难,复连祸於大国,故危之。○数,所主反。属,音烛。
 
[疏]注“月者”至“危之”。
 
○解云:正以侵伐例时,即上九年“夏,公伐齐”之属是也。今书月,故如此解。是以《穀梁传》曰“侵例时,此其月何也?乃深其怨於齐,又退侵宋以众其敌,恶之,故谨而月之”是也。
 
三月,宋人迁宿。迁之者何?不通也。以其不道所迁之地。
 
[疏]“迁之者何”。
 
○解云:欲言其迁,不言于某;欲言不迁,经书迁宿,故执不知问。
 
○注“以其不道所迁之地”。
 
○解云:正以不言于某,知非实迁矣。
 
以地还之也。还,绕也。解上不通也。不通反为迁者,宋本欲迁宿君取其国,不知宿之不肯邪?宋逆诈邪?先绕取其地,使不得通四方,宿穷,从宋求迁,故得言迁。
 
[疏]注“宋逆诈邪”。
 
○解云:谓宋人逆虑其不服,预诈而还之。○“宿穷从宋求迁”。
 
○解云:谓宿君服去矣。
 
子沈子曰:“不通者,盖因而臣之也”。以宋称人也,宿不得通四方,宿君迁,宋因臣有之,不复以兵攻取,故从国辞称人也。月者,迁取王封,当与灭人同罪。书者,宋当坐灭人,宿不能死社稷,当绝也。主书者,从宋也。○不复,扶又反。
 
[疏]注“故从国辞称人也”。
 
○解云:端拱取宿,不烦兵武,人人皆欲,故以国辞称人矣。
 
○注“月者”至“绝也”。
 
○解云:《春秋》之例,大国之迁例月,即僖三十一年“十有二月,卫迁于帝丘”。小国时者,即昭九年春,“许迁于夷”之属是也。今此宿是小国,宋人迁之而反书月,故云月者,迁取王封,当与灭人同罪也。其灭国书月,即下“冬,十月,齐师灭谭”,十三年“夏,六月,齐人灭遂”之属是也。若然,案僖元年“夏,六月,邢迁於陈仪”,邢是小国而书月者,彼注云“迁例大国月,重烦劳也;小国时。此小国月者,霸者所助城,故与大国同”是也。
 
○注“主书者,从宋也”。
 
○解云:言主书此事者,正欲从而罪宋迁取王封,但因见宿君不死社稷之恶耳。
 
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公败宋师于乘丘。其言次于郎何?据齐国书伐我不言次。○败不言乘丘。○乘,绳证反。
 
[疏]注“据齐”至“言次”。
 
○解云:即哀十一年“春,齐国书帅帅伐我”是也。
 
○注“败言乘丘”。
 
○解云:正以败言乘丘,反次在郎,於义似乖,故难之。
 
伐也。时伐鲁,故书次。郎,鲁地。伐则其言次何?据齐国书伐我不言次。齐与伐而不与战,故言伐也。此道本所以当言伐意也。齐与伐而不与战,伐兵得成,故当言伐也。○齐与,音预,下及注同。
 
[疏]“齐与伐”至“言伐也”。
 
○解云:若齐本与宋共伐,而但不与战,故有书其伐耳。我能败之,故言次也。此解本所以不言伐,言次意也。二国才止次,未成於伐鲁,即能败宋师齐师罢去,故不言伐言次也,明国君当彊,折冲当远,鲁微弱深见犯,至於近邑,赖能速胜之,故云尔。所以彊内,且明臣子当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折冲,之设反;下昌容反。
 
[疏]注“折冲当远”。
 
○解云:谓折服冲御之心当远也。
 
○注“至於近邑”。
 
○解云:即桓十年传云“郎者何?吾近邑”是也。
 
○注“且明”至“其恶”。《孝经》及襄十四年《左氏传》文也。言为臣子之法,宜行君父之义,顺君父之美,即此上注云“赖能速胜之”是也。若见君父之恶,当正而救之,即上注云“鲁微弱深见犯,至於近邑”是也。
 
秋,九月,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荆者何?州名也。州谓九州: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莘,所巾反。雍,於用反。
 
[疏]“荆者何”。
 
○解云:欲言是国,由来未有;欲言非国,而败蔡师,故执不知问。
 
○注“州谓”至“梁雍”。
 
○解云:案《禹贡》“冀州既载”,郑注云“载之言事,事谓作徒设也。两河间曰冀州,不书其界者,时帝都之,使若广大然”;“济河惟兖州”,郑注云“兖州之界在此两河间”;“海岱惟青州”,郑注云“今青州界自海至岱。东岳曰岱山”;“海岱及淮惟徐州”,郑注云“徐州界又南至淮水”;“淮海惟杨州”,郑注云“杨州界自淮而南,至海以东也”;“荆及衡阳惟荆州”,郑注云“荆州界自荆山南,至衡山之南”;“荆河惟豫州”,郑注云“豫州界自荆山而北至河”;华阳黑水惟梁州”,郑注云“梁州界自华山之南,至于黑水也”;“黑水西河惟雍州”、郑注云“雍州界至黑水而东至西河也”。然则何氏此注九州之名及次第皆依《禹贡》之州界,不敢依《职方》与《尔雅》何者?正以《禹贡》为正典故也。案《尔雅·释地》云“两河间曰冀州”,李巡云“两河间其气性相近,故曰冀州。冀,近也”;“河南曰豫州”,孙氏、郭氏皆云“自东河至西河之南曰豫州”,李巡曰“河南其气著密,厥性安舒,故曰豫。豫,舒也”;“河西曰雝州”,李氏云“其气蔽壅,受性急凶,故曰雝。雝,壅塞也”;“汉南曰荆州”,“其气惨刚,禀性强梁,故曰荆。荆,强也”;“江南曰杨州”,李氏云“江南其气惨劲,厥性轻杨,故曰杨州也”,孙氏、郭氏曰“自江至南海也”;“济河间曰兖州”,李氏云“济河间其气专质,厥性信谨,故曰兖州。兖,信也”;“燕曰幽州”,李氏云“燕其意气要,厥性僄疾,故曰幽。幽,恶也”,孙氏、郭氏曰“自易水至北狄也”;“齐曰营州”,李氏曰“齐其气清舒,受性平均,故曰营。营,平也。今为青州”,孙氏、郭氏曰“自岱东至海”;“济东曰徐州”;李氏曰“济东至海,其气宽舒,禀性安徐。徐,舒也”,孙氏、郭氏曰“济东至海也”。然则《尔雅》九州有幽、营,无梁、青,盖是殷制,故与《禹贡》不同。案今《禹贡》则有梁、青,无幽、营,盖是夏之法矣。其舜改九州而置十二者,则幽、并及营是。案《周礼·职方氏》云:东南曰杨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然则《周礼》有青、幽、并也,若对《尔雅》,则长青、并,无徐、营;若对《禹贡》,则长幽、并,无徐、梁矣。但《职方》周法,何氏不取,故此注不依之耳。
 
州不若国,国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皆取精详录也。
 
[疏]“州不若国”。
 
○解云:言荆不如言楚。○“国不若氏”。
 
○解云:言楚不如言潞氏、甲氏。○“氏不若人”。解云:言潞氏不如言楚人。○“人不若名”。
 
○解云:言楚人不如言介葛卢。○“名不若字”。
 
○解云:言介葛卢不如言邾娄仪父。
 
○注“皆取精详录也”。
 
○解云:正以贵重为详录,轻贱为略之也。字不若子。爵最尊,《春秋》假行事以见王法,圣人为文辞孙顺,善善恶恶,不可正言其罪,因周本有夺爵称国氏人名字之科,故加州文,备七等,以进退之,若自记事者书人姓名,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则未知已之有罪焉尔,犹此类也。○见,贤遍反。孙,音逊。恶恶,并如字,一读上乌路反。传,有专反。
 
[疏]“字不若子”。
 
○解云:言邾娄仪父不如言楚子、吴子。
 
○注“春秋”至“王法”。
 
○解云:即孔子曰“我欲讬诸空言,不如载诸行事”是也。
 
○注“善善”至“其罪”。
 
○解云:若其善善可正言其美,但以恶恶不可正言其罪,若正言其罪,则非孙顺之义,故此何氏偏以其罪言之。若其备文,宜云不可正言其善恶矣。
 
○注“因周”至“之科”。
 
○解云:即隐元年注邾娄仪父云“称字所以得为褒者,仪父本在春秋前失爵,在名例”之属是也。
 
○注“故加州”至“姓名”。
 
○解云:所以必备七等之法者,正以北斗七星主赏罚,示法。《春秋》者,赏罚之书,故则之。故《说题辞》曰“北斗七星有政,《春秋》亦以七等宣化”,《运斗枢》曰“《春秋》设七等之文,以贬绝录行,应斗屈伸”是也。
 
○注“主人”至“焉尔”。
 
○解云:定元年传文,彼注云“此假设而言之,主人谓定、哀也。习其经而读之,问其传解诂,则未知已之有罪於是”是也。
 
蔡侯献舞何以名?据获晋侯不名。
 
[疏]注“据获晋侯不名”。
 
○解云:僖十五年“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是也。绝。曷为绝之?据晋侯不名绝。
 
[疏]“绝”。
 
○解云:礼,诸侯不生名,则书名者绝之,不以为诸侯也。获也。获,得也。战而为敌所得。献舞不言获,故名以起之。
 
曷为不言其获?据晋侯言获也。不与夷狄之获中国也。与凡伯同义。夷狄谓楚。不言楚言荆者,楚彊而近中国,卒暴责之,则恐为害深,故进之以渐,从此七等之极治也。○近,附近之近。卒,七忽反。
 
[疏]“不与”至“中国也”。
 
○解云:秦亦夷狄而得获晋侯者,非真故也。是以爵得称伯,居旧土耳。
 
○注“与凡伯同义”。
 
○解云:即隐七年注云“中国者,礼义之国也。执者,治文也。君子不使无礼义制治有礼义,故绝不言执,正之言伐也”,“所以降夷狄,尊天子,为顺辞”。然则此亦获者治文,君子不使无礼义,制治有礼义,故绝不言获,正之,所以降夷狄,尊中国为顺辞,矣故云与凡伯同义。然则彼已有传,此复发之者,彼是天子大夫,此则诸侯,嫌其异,故同之。
 
○注“夷狄”至“极始也”。
 
○解云:注言此者,欲道楚属荆州,吴属杨州,所以抑楚言荆,不抑吴言杨者,正以楚近中国。恐为中国之害,故欲进之以渐,先从卑称进之,若先得贵名而后退之,则恐害於诸夏故也。《运斗枢》曰“抑楚言荆,不使夷狄主中国”者,义亦通於此。戴氏云“荆楚一物,义能相发。吴杨异训,故不得州名也”者,与何氏异。《穀梁传》曰:“荆者,楚也。何为谓之荆?狄之也。何为狄之?圣人立,必后至;天子弱,必先叛:故曰荆,狄之也。”与此异,不得合也。
 
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何以不言出?据卫侯出奔也。○谭,徒南反。
 
[疏]注“据卫侯出奔也”。解云:即僖二十八年“卫侯出奔楚”,襄十四年“卫侯衎出奔齐”之属是也。注者欲据二人,故不道所奔国也。
 
国已灭矣,无所出也。别於有国出奔者,孔子曰:“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月者,恶不死位也。○别,彼列反。恶,乌路反。
 
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戊寅,公败宋师于鄑。○鄑,子斯反。
 
秋,宋大水。何以书?记灾也。外灾不书,此何以书?据漷移不书。○漷,火虢反,又音郭。
 
[疏]注“据郭移不书”。
 
○解云:即襄十九年“取邾娄田自漷水”,传云“其言自漷水何?以漷为竟也。何言乎以漷为竟?漷移也”,注云“鲁本与邾娄以漷为竟,漷移入邾娄界,鲁随而有之”者是也。
 
及我也。时鲁亦有水灾,书鲁则宋灾不见,两举则烦文不省,故诡例书外以见内也。先是二国比兴兵相败,百姓同怨而俱灾,故明天人相与报应之际,甚可畏之。○不见,贤遍反,下同。省,所景反。应,应对之应。
 
[疏]注“时鲁”至“见内也”。
 
○解云:案襄九年“春,宋火”,传云“外灾不书,此何以书?为王者之后记灾”,与此异者,正以比年大水,水者,流通之道,可以及两国,故得书外以明内矣。彼是火灾,无及内之理而得书,见明为王者之后记灾故也。若然,襄十九年传云“漷移也”。亦是水灾,何不书邾娄大水以见及内者?彼直移入邾娄竟内,故鲁随而侵之,实不及鲁,宁得类此?
 
○注“先是二国比兴兵相败”。
 
○解云:即上所云“公败宋师于鄑”,十年夏,“公败宋师于乘丘”之属是也。
 
冬,王姬归于齐。何以书?过我也。时王者嫁女於齐,涂过鲁,明当有送迎之礼。在涂不称妇者,王者无外,故从在国辞。○过,古禾反。
 
[疏]注“在涂不称”至“在国辞”。
 
○解云:正以隐二年传云“女在其国称女,在涂称妇,入国称夫人”。今此在涂而不称妇,故如此注也。云王者无外者,桓八年传云“女在其国称女,此其称王后何?王者无外,其辞成矣”是也。
 
十有二年,春,王三月,纪叔姬归于酅。其言归于酅何?据国灭来归不书,酅非纪国而言归。
 
[疏]注“据国”至“不书”。
 
○解云:即上四年“纪侯大夫其国”,不书叔姬来归是也。叔姬来归所以不书者,江熙云“叔姬来归不书,非归宁,且非大归”是也。然则纪国之灭在庄四年,至此乃归酅者,江熙云:“叔姬守节,积有年矣。季虽有酅入于齐,不敢怀二,然襄公豺狼,未可闇信,桓公既立,德行方宣於天下,是以叔姬归于酅,鲁喜其女得申其志也。”
 
○注“酅非纪国而言归”。
 
○解云:谓非国都,今又属齐,如此注者,意决隐七年“叔姬归于纪”之经矣。
 
隐之也。何隐尔?其国亡矣,徒归于叔尔也。叔者,纪季也。妇人谓夫之弟为叔。来归不书,书归酅者,痛其国灭无所归也。酅不系齐者,时齐听后五庙,故国之,起有五庙存也。月者,恩录之。
 
[疏]注“妇人”至“为叔”。
 
○解云:《尔雅》文。即《曲礼上》篇云“嫂叔不通问”是也。
 
○注“酅不”至“庙存也”。
 
○解云:如此注者,正欲决昭二十一年“宋华亥”等“自陈入于宋南里以畔”之文矣。
 
○注“月者,恩录之”。
 
○解云:即上元年注云“内女归例月,外女不月者,圣人探人情以制恩,实不如鲁女”。然则内女之归皆书月者,悉为恩录故也。是以此注云“月者,恩录之”。
 
夏,四月。
 
秋,八月,甲午,宋万弑其君接及其大夫仇牧。及者何?累也。弑君多矣,舍此无累者乎?孔父、荀息皆累也。舍孔父、荀息无累者乎?曰:有。复反覆发传者,乐道人之善也。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接,《左氏》作“捷”。仇牧,音求;下音木。舍,音舍,下“舍孔父”同。复,扶又反,年未同。覆,芳服反。骄乐,音洛,下“宴乐”同。
 
[疏]“宋万弑其君接”。
 
○解云:正本皆作“接”字,故贾氏云“《公羊》、《穀梁》曰接”是也。○“及者何”。
 
○解云:尊卑灼然,而言及以殊之,故执不知问。○“孔父、荀息皆累也”。
 
○解云:孔父之累在桓二年,荀息之累在僖十年。○“曰有”。
 
○解云:欲指文公十八年叔仲惠伯被杀之事。
 
○注“复反”至“之善也”。
 
○解云:谓桓二年已有此传矣。
 
○注“孔子曰”至“损矣”。
 
○解云:乐皆是发心之乐,唯有“礼”下一乐,是礼乐之乐耳。言乐节礼乐者,言乐得礼乐之节。言乐道人之善者,谓口道之道。言乐佚游者,乐欲游从。言乐宴乐者,乐欲安乐而好内矣。
 
有则此何以书?贤也。何贤乎仇牧?据与孔父同也。
 
[疏]注“据与孔父同”。
 
○解云:案桓二年传云“何贤乎孔父”,彼注云“据叔仲惠伯不贤”。今此传云“何贤乎仇牧”者,亦与孔父同据,故言据与孔父同。
 
仇牧可谓不畏彊御矣。以下录万出奔月也。御,禁也。言力彊不可禁也。○御,鱼吕反。
 
[疏]注“以下”至“月也”。
 
○解云:即下文“冬,十月,宋万出奔陈”,注云“月者,使与大国君奔同例,明彊御也”是。
 
其不畏彊御奈何?万尝与庄公战,庄公,即鲁庄公。战者,乘丘时。
 
[疏]注“战者,乘丘时”。
 
○解云:即上十年“公败宋师于乘丘”是也。
 
获乎庄公。庄公归,散舍诸宫中,散,放也。舍,止也。获不书者,士也。
 
[疏]注“获不书者,士也”者。
 
○解云:《公羊》之例,大夫见经故也。
 
数月然后归之。归反为大夫於宋,与闵公博,传本道此者,极其祸生於博戏,相慢易也。○数,所主反。公博,如字,戏名也。字书作“薄”。易,以豉反。
 
[疏]“归反”至“於宋”。
 
○解云:归而反国,乃为大夫於宋矣。
 
妇人皆在侧,万曰:“甚矣!鲁侯之淑,淑,善。鲁侯之美也!美,好。天下诸侯宜为君者,唯鲁侯尔!万见妇人皆在侧,故讦闵公以此言。言闵公不如鲁侯美好。○讦,九列反,九谒反,一音九刈反;又一本作“揭”,其例、去列二反。闵公矜此妇人,色自美大於此妇人。妒其言,顾曰:“此虏也!顾谓侧妇人曰:此万也虏,执虏也。○妒,丁故反。尔虏焉故,尔,女也,谓万也。更向万曰女尝执虏於鲁侯,故称誉尔。○尔女,音汝,下同。称誉,音馀,又音预。鲁侯之美恶乎至?”恶乎至,犹何所至。○恶,音乌,注同。万怒,搏闵公,绝其脰。脰,颈也。齐人语。○搏,音博。脰,音豆,胫也。仇牧闻君弑,趋而至,遇之于门,手剑而叱之。手剑,持技剑。叱,骂之。○叱,昌实反。万臂摋仇牧,碎其首,侧手曰摋。首,头。○万臂,必赐反,本又作“辟”,婢亦反。摋,素葛反,又素结反,侧手系也。齿著乎门阖。阖,扇。○著,直略反。门阖,户腊反,门扇也。仇牧可谓不畏彊御矣。犹乳犬玃虎,伏鸡搏貍,精诚之至也。争搏弑君而以当国言之者,重录彊御之贼,祸不可测,明当防其重者,急诛之。○乳,如住反。玃,俱缚反,又九碧反,一本作“搏”,又音付。伏,扶又反。貍,力之反。
 
[疏]注“犹乳”至“之至也”。
 
○解云:言仇牧知力不敌而有讨心,亦有精诚之至也。似若产乳之犬,不惮猛虎;伏鸡爱子,投命敌貍之类,故比之。
 
○注“争搏弑”至“急诛之”。
 
○解云:当国者,即言宋万是也。故隐四年“卫州吁弑其君完”,传云“曷为以国氏?当国也”者是也。
 
冬,十月,宋万出奔陈。万弑君所以复见者,重录彊御之贼,明当急诛之也。月者,使与大国君奔同例,明彊御也。○见,贤遍反。
 
[疏]注“万弑君”至“诛之也”。
 
○解云:欲道《春秋》上下
八字精批八字合婚流年2024姻缘分析

不知命的人,总是身不由已,升势起运的方法就在你的八字命盘里。

婚前担心婚运不佳,婚后一直家运不旺,八字婚书,既能合婚,亦可调运。

2024甲辰龙年,九火运来临,精准详批运势机遇,助你收获爱情、事业高升、财富暴涨:

你的正缘是谁?何时出现?没有人知道。唯有八字会提示你上等婚缘的出现。

未婚 已婚
下一篇:《春秋公羊传注疏》庄公卷八(起十八年,尽二十七年)
上一篇:《春秋公羊传注疏》庄公卷六(起元年,尽七年)

相关推荐

《春秋公羊传注疏》隐公卷一(起元年,尽元年)

《春秋公羊传注疏》隐公卷二(起二年,尽四年)

《春秋公羊传注疏》隐公卷三(起五年,尽十一年)

《春秋公羊传注疏》桓公卷四(起元年,尽六年)

《春秋公羊传注疏》桓公卷五(起七年,尽十八年)

《春秋公羊传注疏》庄公卷六(起元年,尽七年)

《春秋公羊传注疏》庄公卷七(起八年,尽十七年)

《春秋公羊传注疏》庄公卷八(起十八年,尽二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