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心是佛
有一顶小官职,能在千数人的大企业里干个头目,曾使很多人羡慕不已——在当今社会,完全抛开名和利是常人很难做到的。在其位时,那种自我感觉良好,那种众星捧月的优越不言而喻。
这种优越感的沉淀,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一种习气,一举一动都带着味道。在旁人看来似乎挺有当官的派头,殊不知已潜移默化地成为一种心理包袱。平日好像挺威风,关键时刻就有些马脚。尤其在即将退休的当口,要丢掉这个包袱、放弃既得的利益,直是太不容易了——思前虑后、患得患失。年龄不饶人的自然规律,让再能干的头头也徒唤奈何。怪不得许多岗位退下来的老同志都说这是一道难过的“关”。难过也得过,怎样才能尽快调整心态适应环境,那就要看各人自己的道行了。
常人毕竟是凡夫,道行再高也难免俗气。拿得起是一种能量,放得下却需要一种境界。别看平时讲起道理来一套一套的,临到自己就有些说不清——抓起电话,就有一个念头“电话费要自己拿了,闲话少说”;出门走远路就想起不能再坐公家的车,“打的”得自己报销;招待朋友也不能揩公家油水,要自己掏腰包。更尴尬的是不由自主地就失魂落魄神经兮兮的,说话留意别人的眼色,往日那份趾高气昂的自信全都跑到爪哇国去了。“退休”的念头无时无刻不在困扰,让人焦躁不安、饭茶无味。这关口,是佛的话帮了我一把。
我读佛教经典已经有几年了。平日看和现在看的心情、效果可不大一样。往常工作之余,捧一本佛教文化,灯下静坐,在辛苦劳碌的人世上,在兴衰成败的热梦中,享受菩提智慧的清凉。现在捧起佛经就像面对救命的菩萨,急切地希望从中能找到启迪智慧的钥匙,领我走出迷津。
也许是真的心有灵犀,也许是日积月累的佛教经典都没白学,经中的字字句句循循善诱,令我如饮醍醐,心领神会。《心经》里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所谓的名和利,都是空相,是身外之物。在领导的位置上,有一方表演舞台,台下观众的注目与喝彩,不是因为你,而是瞄准了你的名份和权力。就像角力场上的交量,旁观者只对演技感兴趣,随着环境的改变,再好的角儿也得退出,也会被人淡忘。没见谁背着名利去了极乐世界。
这所谓的得失只不过是一份心境,出门没有公家车,骑自行车也挺好,一边看着光景一边活动筋骨还能延年益寿呢!退休可以逍遥物外,从此不必再为职务升升降降而烦恼,不再为名份所累,心不自主戴假脸儿。《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仔细想想哪个人不是这样,缘聚缘散,事过境迁,归无所得,何必患得患失瞎纠缠。佛说的“自心是佛”,就是这个理儿,烦恼是由于自己想不开,能看破、肯放下,当下就自在。条条大路通罗马,就看你自己怎么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