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掌经》的理解
一掌经作为一种独特的命理学,和其它命理学、预测学一样,在没有发现实质的情况下毕竟是模拟的,因此必然存在准确率问题。据专业人士统计,其中准确率最高的是八卦六爻,可达到百分之九十九。从表面意义上看,一掌经远不及其它理论,一句“咬不死”足以证明其不确定性是很强的。但是,根据个人理解,一掌经所谓“咬不死”特点是有其依据的。它灵活、实际、不拘一理,重视后天因素对人生运律的影响,因此也更利于探讨和发现新的东西。
对其它命理学来说,影响准确率的主要后天因素是阴阳五行的变化。例如人所处的东西南北方位不同,环境变化以及所接触的人群、物体不固定等,都会影响个体五行的旺衰平衡,使原有的运律在体现程度上有所变化。有些情况是后天干扰能改善五行关系,使其更加平衡,运律好转。而有些情况则是恶化了原有的五行关系,使之运律高峰时抓不住机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运律低谷时挫折更大。这些不确定因素从“模板”式命理学中是很难准确判断的,能看到的只是某个体的五行状态、喜欢什么和怕什么,能做到的只是采取一些并非很有效的弥补方式,而未来的结果仍是个未知数,这是造成准确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对此,古人就有这样的先例:同一时间出生的两个人,一个长大后成为宰相,而另一个则幼年夭折,因此只能用“大命不死,必有后福”,反之,“大福大贵之人必有大灾大难”来理解了。
在排除后天干扰方面,最为有利的当属一掌经。因为来源于佛门的一掌经完全是另一种理念,它的理论基础是人的“本性”,而不是“五行”平衡理论。由于本性并非完全固定不变,例如通过佛家的方法“修持”是可以改变的。这虽有不确定性,但从另一角度看,其不拘泥于一理的思考方式似乎更能贴近生活实际,这恰好解决了其它命理学所无法解决的后天因素干扰问题,这是前文已经谈到的。另外,一掌经只起到引路的作用,而不是固定的模式,从而也给后人的研究和发展留有想象空间。
根据个人所见所闻,我深感一掌经判断方法是有时代特点的。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变革,人生质量优劣甚至成败结果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情况首先体现在人生善恶、贵贱的定义上,社会的发展,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变革,以及今天多样化的市场经济,使原来的下九流逐渐成为人们生存道路的主体,甚至成为热门行业。人类贪婪与自私的本性时而如鱼得水,时而又受到抑制。这种变幻莫测的干扰因素使各星原有的优点和缺点,在主次关系、体现程度以及看法认识上不得不随之改变。
很多例证足以说明这种变化是切实存在的:
比如“福”星有“佛”的表象,代表无忧无虑、乐观向上、和睦可亲、老实厚道等特点。应该是家境富裕,诸事不愁的富贵形象。而今,正是其虑事不多,缺乏求索能力和管理手段,很难形成富裕的家境,从而也达不到真正的无忧。除了具备较好的佛缘以外,实在不能适应现实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而“贵”星虽善交友,能得助,凡求易成,但其佛性和对群体的依赖性如今往往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更谈不上“高贵”。“文”星本是“小天贵”,由于其天真而缺乏“社交”能力,至使经济收入细如牛毛,且常常遇到事业的波折,以至近身无道,空有一身才华。
“权”星有“精细”的特点,具备面面俱到的管理和操持能力,是人类“竞争”本性的典型。但精力不集中,因此学业不精,本是操心费力的中下命。而今,其本领也常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基层职权和操持之财的象征。“驿”主奔波,“厄”主坎坷,具有“鬼道星”的特点,在佛家看来并非好运,而今其不安于现状、超人的计划和求索能力却常能得志,多为官职。“破”主分离破败,奔波劳碌,多学少成,诸事难求。现在,其贪求与大度的特点常能成为豪爽霸气的老板,或者是财务工作者以及财源大进大出的经商者、劳动者。而“奸”星更是“大如沧海细如毛,佛口蛇心两面刀”的小人形象,而实则优点大于缺点,如:有人缘,有威信,讲义气,敢作敢为,敢打抱不平等,是乱世枭雄的形象。只是目标过于高远,因此,过求与失败常伴随其身。现今,如果稍加收敛倒是成功和财运的象征。另外,在诸星组合效果上同样需要结合周围环境加以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这些,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或在公有制时期恐怕就是另一种解释了。在市场多样化的私有制时代,周围环境犹如一个庞大的商海,人类的竞争与贪婪之心必然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星”的原有性质(即:人的本性)与周围环境所产生的效应有所改变也在情理之中。
从原著的主要内容看,尽管一掌经发明的初衷是以“选僧道修行寿限”为主要目的,但也有“定儒者贵贱功名”的人世间的哲理,有教育人们行空悟道,凡事不强求,逐渐引导人们摆脱“六道轮回”的“度人”目的,也有多行善事,去除邪恶,追求正义的至理名言,应该存在为民所用的目的。疑问之处在于,这里的“善”与“恶”、“高贵”与“下贱”是根据佛家的理念和当时的社会情况定义的。当今时代,就人类的本质而言,如果简单套用佛家的观察方式和“与世无争”的理念未免有脱离实际之嫌。因为常人的本性就像动物的生存本能一样,是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不脱离现实境界是很难改变的。要想真正理解和预测常人的生存质量,非结合社会实际而不能全解。
随着对一掌经的深入理解,我越来越感觉到所谓“三才”似乎有形可见,天、地、人的本质和整体运行规律就潜藏在人的本性、社会环境和万事万物之中。目前,生命之理只能从三者巧妙结合的效果中逐渐去寻找和发现,因为在看不到实质的情况下只能体会到其现象,但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说不清道不白。就像电学一样,在没有发现电子之前,除了现象一切都是未知数。从这个观点出发去探索生命,唯独一掌经更贴切,更形象,从而也更有发现本质的希望。
一掌经中有“此书不可错放匪徒者”一说,不知是否为原著内容。何为“匪徒”?又何为“错放”?佛家的东西又怎能为“匪徒”所用?其危害性究竟在哪里?这些似乎可以理解,又似乎不能理解。分析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原著并没有此戒,是后人出于某种目的加上去的;二是一掌经还有更加精妙、善者恶者皆可使用、常人难以了解到的天机。但从目前所流行的版本看,似乎没有什么值得保密的内容。
从定义上看,所谓“匪”即“官”的反义词,分别代表“邪恶”和“正义”。其实人的本身并非完全象“三字经”中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也存在“恶”的一面,这是一掌经的核心理论,也是佛家的观点。虽然个体对“善”与“恶”的认识不同,体现程度各自有别,但是,人具有两面性这一观点的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甚至“恶”的本性还多一些,否则就不用佛家来“度”了。人先天具备“善”与“恶”的两重性,使之都可能为“官”,又都可能为“匪”。善者可能变恶,恶者也可能转变为善,正义与邪恶两种理念或多或少,从量变到质变,走向极端时才可发现,正常时段是无法区分的。况且从另一角度去理解,也不见得只有杀人放火、盗窃抢劫等公开损人利己行为者才是“匪徒”,那些隐藏在冠冕堂皇的外表下的罪恶,把贪和恶发挥到极致的伤天害理行为,对比那些小打小闹来说岂不更俱匪性。这种真假、善恶混淆不清,应该是人心叵测和正义感的缺失所形成的现象。同时也给一掌经“不可错放匪徒”这一戒律的认识增加了难度,要么任其失传,要么无所适从,因为有“错放匪徒”之忧。
据我所知,只有大多数贫苦人相信因果报应、善恶之别。那些敢于伤天害理的人大多不信“迷信”,不讲正义,崇尚的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理念。佛家理念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好处,反而是道德上的限制。况且一掌经绝非“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少林武功;济公活佛呼风唤雨、飞沙走石的法术那样的降妖伏魔、惩恶扬善的独门绝技,只是观察人生运律、教人为善的方法和理念而已。“匪徒者”用它干什么?难道能用一掌经打家劫舍?做了伤天害理之事能逃脱罪责不成?这显然是无稽之谈。相反,主张正义,引导“迷者”放下屠刀,行善积德倒是可能的。“世间多生迷途者,只在山僧一掌观”,所谓“迷途者”应该包括“匪者”在内,说明一掌经绝对是有教育意义的。如果世人都能了解自己的本性特点和随意而行的后果,真正“明心见性”,收敛恶念,多行善事,无论对一掌经的传播,以及对社会与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事。因为它只是一种文明理智的观察方式,而没有用强行武的策略和手段,只有益而无害。
另一个情况也能说明无选择的传承一掌经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古人发明的宝贝很多已经失传,能够留下来的也是支离破碎,而且所剩无几了,原因主要是“密传”或“分传”甚至保守不传造成的结果。“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同行是冤家”使原本就不科学的经验主义的传播方式更增加了失传的机率,很多宝贵的东西因分散而丢失,自然难以完整的得到传承和发扬。现在社会上流传的一掌经版本和内容各不相同就是例证,更不要说版本之外的密传内容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善恶的混淆不清,相信并自愿改变本性者越来越少,各自隐秘的结果一定是可悲的。目前一掌经已经是支离破碎,几近失传,如此宝贵的东西自此消声匿迹实在可惜。希望喜欢一掌经的善良的人们能够认识到一个道理,其实保守本身也是一种贪念。因为一掌经来源于佛家,近似佛法,所以丝毫没有保守秘传的理由,持有保守观点决不可取。
作为一名普通一掌经爱好者,只是片面的掌握部分内容,实在没有什么资本可以宣扬的。只是希望各法各派的爱好者们都能公开所长或者经验,互通有无,便于那些具有高智慧者把一掌经更加完整的总结和传承下去,使之能够得到进一步发扬。不要被尚未理解的个别“戒律”所束缚,或者居于一隅而孤芳自赏。因为“匪者”在当今时代是无法定性的,“错放”之说也难以对号入座。何况一掌经绝非“匪”者能用。相反,一掌经主要是佛家理念,摒弃邪恶,主张善良和正义,应该象佛法一样去弘扬和普及,使之更好的发挥出为人类造福的作用。
一掌经作为一种独特的命理学,和其它命理学、预测学一样,在没有发现实质的情况下毕竟是模拟的,因此必然存在准确率问题。据专业人士统计,其中准确率最高的是八卦六爻,可达到百分之九十九。从表面意义上看,一掌经远不及其它理论,一句“咬不死”足以证明其不确定性是很强的。但是,根据个人理解,一掌经所谓“咬不死”特点是有其依据的。它灵活、实际、不拘一理,重视后天因素对人生运律的影响,因此也更利于探讨和发现新的东西。
对其它命理学来说,影响准确率的主要后天因素是阴阳五行的变化。例如人所处的东西南北方位不同,环境变化以及所接触的人群、物体不固定等,都会影响个体五行的旺衰平衡,使原有的运律在体现程度上有所变化。有些情况是后天干扰能改善五行关系,使其更加平衡,运律好转。而有些情况则是恶化了原有的五行关系,使之运律高峰时抓不住机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运律低谷时挫折更大。这些不确定因素从“模板”式命理学中是很难准确判断的,能看到的只是某个体的五行状态、喜欢什么和怕什么,能做到的只是采取一些并非很有效的弥补方式,而未来的结果仍是个未知数,这是造成准确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对此,古人就有这样的先例:同一时间出生的两个人,一个长大后成为宰相,而另一个则幼年夭折,因此只能用“大命不死,必有后福”,反之,“大福大贵之人必有大灾大难”来理解了。
在排除后天干扰方面,最为有利的当属一掌经。因为来源于佛门的一掌经完全是另一种理念,它的理论基础是人的“本性”,而不是“五行”平衡理论。由于本性并非完全固定不变,例如通过佛家的方法“修持”是可以改变的。这虽有不确定性,但从另一角度看,其不拘泥于一理的思考方式似乎更能贴近生活实际,这恰好解决了其它命理学所无法解决的后天因素干扰问题,这是前文已经谈到的。另外,一掌经只起到引路的作用,而不是固定的模式,从而也给后人的研究和发展留有想象空间。
根据个人所见所闻,我深感一掌经判断方法是有时代特点的。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变革,人生质量优劣甚至成败结果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情况首先体现在人生善恶、贵贱的定义上,社会的发展,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变革,以及今天多样化的市场经济,使原来的下九流逐渐成为人们生存道路的主体,甚至成为热门行业。人类贪婪与自私的本性时而如鱼得水,时而又受到抑制。这种变幻莫测的干扰因素使各星原有的优点和缺点,在主次关系、体现程度以及看法认识上不得不随之改变。
很多例证足以说明这种变化是切实存在的:
比如“福”星有“佛”的表象,代表无忧无虑、乐观向上、和睦可亲、老实厚道等特点。应该是家境富裕,诸事不愁的富贵形象。而今,正是其虑事不多,缺乏求索能力和管理手段,很难形成富裕的家境,从而也达不到真正的无忧。除了具备较好的佛缘以外,实在不能适应现实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而“贵”星虽善交友,能得助,凡求易成,但其佛性和对群体的依赖性如今往往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更谈不上“高贵”。“文”星本是“小天贵”,由于其天真而缺乏“社交”能力,至使经济收入细如牛毛,且常常遇到事业的波折,以至近身无道,空有一身才华。
“权”星有“精细”的特点,具备面面俱到的管理和操持能力,是人类“竞争”本性的典型。但精力不集中,因此学业不精,本是操心费力的中下命。而今,其本领也常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基层职权和操持之财的象征。“驿”主奔波,“厄”主坎坷,具有“鬼道星”的特点,在佛家看来并非好运,而今其不安于现状、超人的计划和求索能力却常能得志,多为官职。“破”主分离破败,奔波劳碌,多学少成,诸事难求。现在,其贪求与大度的特点常能成为豪爽霸气的老板,或者是财务工作者以及财源大进大出的经商者、劳动者。而“奸”星更是“大如沧海细如毛,佛口蛇心两面刀”的小人形象,而实则优点大于缺点,如:有人缘,有威信,讲义气,敢作敢为,敢打抱不平等,是乱世枭雄的形象。只是目标过于高远,因此,过求与失败常伴随其身。现今,如果稍加收敛倒是成功和财运的象征。另外,在诸星组合效果上同样需要结合周围环境加以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这些,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或在公有制时期恐怕就是另一种解释了。在市场多样化的私有制时代,周围环境犹如一个庞大的商海,人类的竞争与贪婪之心必然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星”的原有性质(即:人的本性)与周围环境所产生的效应有所改变也在情理之中。
从原著的主要内容看,尽管一掌经发明的初衷是以“选僧道修行寿限”为主要目的,但也有“定儒者贵贱功名”的人世间的哲理,有教育人们行空悟道,凡事不强求,逐渐引导人们摆脱“六道轮回”的“度人”目的,也有多行善事,去除邪恶,追求正义的至理名言,应该存在为民所用的目的。疑问之处在于,这里的“善”与“恶”、“高贵”与“下贱”是根据佛家的理念和当时的社会情况定义的。当今时代,就人类的本质而言,如果简单套用佛家的观察方式和“与世无争”的理念未免有脱离实际之嫌。因为常人的本性就像动物的生存本能一样,是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不脱离现实境界是很难改变的。要想真正理解和预测常人的生存质量,非结合社会实际而不能全解。
随着对一掌经的深入理解,我越来越感觉到所谓“三才”似乎有形可见,天、地、人的本质和整体运行规律就潜藏在人的本性、社会环境和万事万物之中。目前,生命之理只能从三者巧妙结合的效果中逐渐去寻找和发现,因为在看不到实质的情况下只能体会到其现象,但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说不清道不白。就像电学一样,在没有发现电子之前,除了现象一切都是未知数。从这个观点出发去探索生命,唯独一掌经更贴切,更形象,从而也更有发现本质的希望。
一掌经中有“此书不可错放匪徒者”一说,不知是否为原著内容。何为“匪徒”?又何为“错放”?佛家的东西又怎能为“匪徒”所用?其危害性究竟在哪里?这些似乎可以理解,又似乎不能理解。分析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原著并没有此戒,是后人出于某种目的加上去的;二是一掌经还有更加精妙、善者恶者皆可使用、常人难以了解到的天机。但从目前所流行的版本看,似乎没有什么值得保密的内容。
从定义上看,所谓“匪”即“官”的反义词,分别代表“邪恶”和“正义”。其实人的本身并非完全象“三字经”中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也存在“恶”的一面,这是一掌经的核心理论,也是佛家的观点。虽然个体对“善”与“恶”的认识不同,体现程度各自有别,但是,人具有两面性这一观点的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甚至“恶”的本性还多一些,否则就不用佛家来“度”了。人先天具备“善”与“恶”的两重性,使之都可能为“官”,又都可能为“匪”。善者可能变恶,恶者也可能转变为善,正义与邪恶两种理念或多或少,从量变到质变,走向极端时才可发现,正常时段是无法区分的。况且从另一角度去理解,也不见得只有杀人放火、盗窃抢劫等公开损人利己行为者才是“匪徒”,那些隐藏在冠冕堂皇的外表下的罪恶,把贪和恶发挥到极致的伤天害理行为,对比那些小打小闹来说岂不更俱匪性。这种真假、善恶混淆不清,应该是人心叵测和正义感的缺失所形成的现象。同时也给一掌经“不可错放匪徒”这一戒律的认识增加了难度,要么任其失传,要么无所适从,因为有“错放匪徒”之忧。
据我所知,只有大多数贫苦人相信因果报应、善恶之别。那些敢于伤天害理的人大多不信“迷信”,不讲正义,崇尚的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理念。佛家理念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好处,反而是道德上的限制。况且一掌经绝非“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少林武功;济公活佛呼风唤雨、飞沙走石的法术那样的降妖伏魔、惩恶扬善的独门绝技,只是观察人生运律、教人为善的方法和理念而已。“匪徒者”用它干什么?难道能用一掌经打家劫舍?做了伤天害理之事能逃脱罪责不成?这显然是无稽之谈。相反,主张正义,引导“迷者”放下屠刀,行善积德倒是可能的。“世间多生迷途者,只在山僧一掌观”,所谓“迷途者”应该包括“匪者”在内,说明一掌经绝对是有教育意义的。如果世人都能了解自己的本性特点和随意而行的后果,真正“明心见性”,收敛恶念,多行善事,无论对一掌经的传播,以及对社会与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事。因为它只是一种文明理智的观察方式,而没有用强行武的策略和手段,只有益而无害。
另一个情况也能说明无选择的传承一掌经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古人发明的宝贝很多已经失传,能够留下来的也是支离破碎,而且所剩无几了,原因主要是“密传”或“分传”甚至保守不传造成的结果。“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同行是冤家”使原本就不科学的经验主义的传播方式更增加了失传的机率,很多宝贵的东西因分散而丢失,自然难以完整的得到传承和发扬。现在社会上流传的一掌经版本和内容各不相同就是例证,更不要说版本之外的密传内容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善恶的混淆不清,相信并自愿改变本性者越来越少,各自隐秘的结果一定是可悲的。目前一掌经已经是支离破碎,几近失传,如此宝贵的东西自此消声匿迹实在可惜。希望喜欢一掌经的善良的人们能够认识到一个道理,其实保守本身也是一种贪念。因为一掌经来源于佛家,近似佛法,所以丝毫没有保守秘传的理由,持有保守观点决不可取。
作为一名普通一掌经爱好者,只是片面的掌握部分内容,实在没有什么资本可以宣扬的。只是希望各法各派的爱好者们都能公开所长或者经验,互通有无,便于那些具有高智慧者把一掌经更加完整的总结和传承下去,使之能够得到进一步发扬。不要被尚未理解的个别“戒律”所束缚,或者居于一隅而孤芳自赏。因为“匪者”在当今时代是无法定性的,“错放”之说也难以对号入座。何况一掌经绝非“匪”者能用。相反,一掌经主要是佛家理念,摒弃邪恶,主张善良和正义,应该象佛法一样去弘扬和普及,使之更好的发挥出为人类造福的作用。
《一掌经命理》
读“天厄星带疾延年”有感